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器械机遇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12月16日,此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正式印发。从这一分工方案的细化措施中可以看出,该政策不仅利好中医药产业,其他相关产业也可以乘着这一春风,在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同时,做大做强自身产业。本文作者长期在医疗器械行业深耕,在分工方案发布不久,就敏锐捕捉到这一政策对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影响,并撰写此文进行深入解读。希望这篇文章不仅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助益,更能让医药健康领域其他行业的读者领悟到重大政策出台所打开的机遇之门。
在一直被喻为朝阳产业的医疗器械中,中医诊疗器械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就在昨天,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中医药服务体系规模、建设,中医远程诊疗等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工具,鼓励中医器械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措施来看,蕴藏的创新、合作和市场机遇,都令人期待。
《方案》提出6大方面125项细化措施:
1.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2.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3. 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4.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5.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
6. 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落实单位:民政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网信办、国家药监局、体育总局、国家林草局、中国残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国务院扶贫办等。
全民覆盖奠定市场规模
针对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方案》提出了实现“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2022年,将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
可以预见,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将给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新的规模效应。
“互联网+”带动信息应用
《方案》提出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其中,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依托医疗机构的互联网中医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乃至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都将得到重点建设和应用。随着数据系统的完善,中医药也将实现精准高效监管。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产品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的推广作用,将出现众多着力点。
技术“三进”催化市场推广
《方案》还提出,要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近3年时间筛选公布50个病种、100项技术、100个品种。同时,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并推动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因此,从循证中心、特色专科到康复中心,从预防、诊疗到康复,在卫生健康服务的全链条中,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医药和诊疗技术产品,更将老树新花别样红。
科创工程诞生先进器械
《方案》针对中医器械和装备的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框架下,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并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为鼓励创新,《方案》还明确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等措施。
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推出了手术机器人等上百项创新产品。未来,先进中医诊疗器械的陆续推出,也将使患者拥有更多的健康服务保障。
扩大开放开辟海外视野
中医药的国际合作无疑也将得到深远发展。《方案》明确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研究推动现有中药交易平台稳步开展国际交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加强与台湾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
接下来,中医诊疗器械标准、创新的国际协同,中医药服务与产品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广,将为中医药国际合作开辟新视野。
(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马艳红)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