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网|追赶的腾讯云:CtoB为“矛”,安全为“盾”
作者:李越 编辑:康晓
出品|深网·腾讯小满工作室
无论外界认为这是一个噱头,还是积极的投身参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已经做出了产业互联网的拥抱姿态。
百度回归科技发展本身和“AI思维”论,提出要逐渐改造制造、医疗、交通国民经济三大基础产业,声称自己的人工智能是艘大船;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说,“消费互联网结束,下一波红利将来自仍未爆发的产业互联网,体量可能会是过去的100倍”。
还有人喊着科技公司并不存在优势,每家企业都该有成为黑天鹅的梦想。在粤港澳地区举行的一个峰会上,民筑友旗下房屋科技董事长黄自标有一段演讲。内容主要是讲产业互联网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分享了一些中民筑友在产业互联网上的探索成果。
有一篇文章叫《2B时代》,其中一个观点是“任何一次科技的崛起,都会拉动一次2B浪潮”。远的有上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使微软、甲骨文成就辉煌;近的有2000年左右“云计算”的兴起,诞生出SaaS企业服务行业。
从现金贷转型做to B业务的于鑫曾说,“在美国,是没有金融科技的,因为金融生下来,就是和技术相结合的。在中国出现金融科技的小浪潮,是一个意外,不可能成为主旋律。”就像美国科技行业的半壁江山属于to B领域,但在中国科技圈却基本找不到。
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曾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活得这么惨?”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认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成也人口、败也人口”。因为人口红利下,用户基数大、人力成本低,中国企业没有用技术升级产业的需求。但到了今天,情况或许出现了变化。
未来,数据可能会像电一样成为社会的根基,让我们步入算力时代。改变原子运动的能力让人类把物理世界连接起来,比特运动让人类把数字世界连接起来,而数字科技的力量能让我们更好的把物理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这是一种重新塑造人类生产力的能力。
不仅仅是腾讯在调整组织架构后,宣布“拥抱产业互联网”,迈向下一个20年。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几乎全都在重新思考to B的趋势,腾讯的高调入局将这股浪潮一下掀的更高了。
事实上,不管是马云的“新制造,帮助制造业进行变革”还是马化腾的“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经验和优势,转移到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与他们的服务对象更彻底的链接”都明确了一个趋势:消费互联网市场趋于稳定,机会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迁移。
云计算的新机会
最近几年,新概念、新提法层出不穷,风口一浪胜过一浪。但产业互联网不是什么风口,而是一种方向,它既不受限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会飞得高落得快。
产业互联网不是知识付费、无人零售、数字货币这样覆盖面窄,来去如风的“风口”,也与新零售、新制造的概念有所区别。具体来说,产业互联网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包括零售业、制造业、但还有诸如医疗、金融、教育、建筑、农业等一大批产业。
这么多领域、这么大摊子,决不是只靠互联网企业就能实现的。而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传统产业,为了突破自身瓶颈,取得更大的产业规模,主动迎合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的。传统产业多年发展积累下来的各行业内在经验,是这一概念落地的核心能力。
中国经济通过40年的发展,已经进步到并保持了多年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目前正在不断缩小与美国间的差距。经济的进步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要提高经济增速则离开不对产业的调整。中国产业可分为两大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等新兴产业。经济增速的放缓,来源于这两类产业都逐渐遭遇了瓶颈。
对传统产业和机构而言,多年的粗放增长带来了速成的产业规模,但完成了“量”的指标后却被卡在了“质”的指标上:发展瓶颈在于效率不足。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研究成果的实际落地差;人口红利将近而人力资源质量难以应对岗位需求,其它资源配置也有问题;经营模式落后,生产流程落后,造成成本浪费。
而在消费互联网市场,探索到了天花板的互联网企业们,恰好积累了足够的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传统产业的问题。同时,互联网企业也能因此给自己赢得继续增长的空间。二者一拍即合,在政府和各产业的共同努力下,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结合上面的解释,这句经典的“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规模”,我们也能基本理解了。
为了解决传统产业和机构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的是:打通产业内、产业间的数据连接。包括共享基础设施、物理实体数字化、需求供应匹配、沟通效率提升、用数据提供决策依据等等。而作为处理数据的新技术,云计算成为了发展产业互联网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可以说,因为云计算的不断普及,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早已在各个行业有了火种。位列亚太云计算市场前五份额的阿里云和腾讯云,在中国区分别排第一第二名。在这样的规模效应下,也导致了腾讯和阿里在产业互联网进程中的优势。
其中,以开源为特点的腾讯云,运营着国内云厂商中最大的容器集群,依靠着诸多开源项目,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在亚太地区的云厂商中增速最高。当然,BAT们的云服务早已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势头正猛的产业互联网同样有着“出国”的机会。
普遍的观点认为:云服务是真正具有全球性质的行业,各大厂商在全球各市场的可用性和份额趋同,但中国是个例外:未来,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本土,更多的是在海外产生影响力。
这也是产业互联网的更大价值所在,云计算的国际化能带来更多机会。当然,阿里和腾讯的优势业务不同,也导致了他们的服务领域有所差异。如游戏领域,国内有超过一半的游戏公司是腾讯云的客户,短视频、直播领域腾讯云也拿下了众多头部客户。
那么在未来,腾讯云拥有的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海外研发和运营经验,就可以用来为游戏、视频以及其他领域的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CtoB为“矛”
腾讯架构调整后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在企业内部姿态是很高的。一来,众所周知to B业务是腾讯目前的探索方向;二来,主要是腾讯内部最为稀缺的T5(职级能力)科学家们,如今大多数被集中到了该事业群。
但在对外提供产业互联网服务时,CSIG又保持了低调的定位。马化腾在2019年两会的建议案中,提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将成为真正的主角,互联网企业将作为数字化助手”的想法。
在2019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中,汤道生再次强调腾讯的定位始终是“数字化助手”。作为助手,腾讯要做的是提供工具、做好连接、建设生态。在此过程中,腾讯便能够共享发展的红利。传统企业和机构,都有各自行业的内在规律,充斥着互联网企业陌生的知识,擅长解决这些问题的是传统企业自身或传统B端服务企业。
腾讯的公众号、小程序等连接器;支付、通讯、CRM等工具;大量合作、服务、投资对象组成的生态网络,才是其核心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将短板交给合作伙伴补齐,才是在产业互联网各领域都能取得成绩的方式。
腾讯在产业互联网目前拥有对零售、制造等九大领域的探索,如此繁多的项目,还需要为大客户和小客户分别提供定制化和标准化服务。在未来,还可能进军物流等目前鲜有涉猎的行业。只有让出主导地位,只提供自身擅长的服务,腾讯才能进一步扩大优势,拓展市场。
不过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腾讯、阿里不宜牵扯过多的精力深入了解各产业,也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布局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原本在各产业有一定基础的B端服务企业成了腾讯阿里争夺的对象。
腾讯系入股了东华软件、长亮科技、微盟等;阿里系则入股了润和软件、华宇软件、银江股份等。这些B端服务企业,虽然没有腾讯阿里这样的信息技术实力,但胜在对某些产业的业务更熟悉。
比如腾讯入股的东华软件,早在10年前就成立了智慧城市事业部。如今,东华智慧城市已经是一个独立的集团。屡次出镜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就有他们参与的身影。
通过东华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经验积累,通过腾讯生态内的APP和小程序,游客可以直接购买门票、找厕所、看景区实时直播,获取语音导览,通过AI识别花草等。政府也能够更轻松地管理好商家和旅游企业,“游云南”已经成为了智慧文旅的标杆案例。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腾讯立足产业互联网的打法:提供工具、连接和生态。这三样能力,归根到底是仰仗其C2B的优势。没有实体经济,互联网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也同样是空中楼阁。
腾讯扎根消费互联网20年来,足迹遍布即时通讯、社交、内容、视频、游戏等各个领域,拥有着巨大的C端优势,这些优势不容有失。作为中国消费互联网平分秋色的两大巨头,腾讯和阿里都不会放松丝毫对C端的把控能力,即使这已经是一片零和博弈的市场。
任何想要进军产业互联网,并从中分一杯羹的互联网企业,目前来看都只有更好的服务个人用户,才能取得服务企业的优势,否则就与传统的服务商并无二致。
安全为“盾”
腾讯云总裁邱云鹏曾提到云的发展要迈过三道关:第一关是规模效应,第二关是产品价值,第三关是产业升级。
C2B模式以用户带动产业的独特形态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容忽视的势力,C2B之外的安全则成为腾讯云快速发展的核心保障,为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消费互联网时期开始蓄力的腾讯安全,在服务C端用户中沉淀了二十余年的经验和技术。腾讯拥有500多个业务场景,安全团队遇到过的问题、困难和应对能力正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当中锻炼出来的。在930架构调整之后,包括腾讯安全七大联合实验室、安全平台部、桌面安全、无线安全等团队在内的3500余人的安全专家,开启“All in”模式,全力支持腾讯云的安全建设。
2019年5月,腾讯宣布,腾讯云全网服务器总量超过100万台,成为国内率先破百万的公司,也是全球五家拥有百万级服务器的企业之一。如此庞大的云平台,安全、稳定是首要建设任务。提升云上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优化容灾方案、提升灾备能力,是安全团队的重点目标之一。
云上租户安全是另一个发力点。在直播、零售、金融、出行四大行业,腾讯云为政企客户打造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直播行业协助虎牙直播预防DDoS攻击,提供上市重保护航方案;在零售行业帮助东鹏特饮对抗羊毛党,每年节省3000万营销成本;在金融监管行业协助深圳市金融办识别了900余家风险企业;在智慧出行行业帮助同程艺龙自动、高效、精确识别黑产流量,节约百万级运营费用。
能够为腾讯云打造一块安全的“盾牌”,背后是二十年不断打磨的安全技术。根据知识产权出版社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云技术专利分析报告》,腾讯在安全、大数据等多个维度技术申请和授权数量达到行业第一,其中在安全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599件,领先第二名高达32%。
技术的精进和追求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储备。创建“超级巡警”截杀“熊猫烧香”病毒的董志强,在安全行业内声名鹊起后加入腾讯,带领云鼎实验室专注云上安全问题的研究,通过渗透测试、漏洞挖掘、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构建云安全攻防一体化系统;有网络安全届“妇科圣手”之称的于旸,旗下玄武实验室素有“漏洞挖掘机”的称号,在云上安全、生物识别、APP生态等多个领域卓有贡献……
除了为云上安全研究“输血”,还要不断“造血”。腾讯安全学院搭建了内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体系及生态赋能合作体系,建设安全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另外,腾讯安全还发起了“百人计划”,打造一个由高校理论教育到企业技能培养、再到国际赛事锻炼的完整人才培养闭环。在腾讯安全七大实验室掌门人的带领下,腾讯安全已经成长了一批90后骨干,为腾讯云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后备梯队。
独行快,众行远。云上建设不是一家之力能够完成,需要举行业之力来共同推进。腾讯云面向伙伴开放云生态资源,尤其在腾讯所主导的大型客户项目中,联合生态伙伴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栈服务;同时,还全面开放了多年积累的安全中台能力,并按需被集成到生态伙伴的解决方案中,为合作生态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持,实现能力与产品互补,提升生态伙伴的安全服务能力及业务竞争力。
截至目前,腾讯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安全联合解决方案超过20个,这些联合解决方案占腾讯安全全品类销售比例达到26%,而在2019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产品通过渠道伙伴销售的增速达到200%。
2018年9月第二周,腾讯总办在香港一家餐厅的小包厢开了一场特俗的总办会。在这次例会上,马化腾曾提出一个问题:“云业务是不是一定要做?”。
如果说当时腾讯最高决策机构成员的心中或多或少还有些犹豫,而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腾讯做云虽然起步晚,但是却凭借着CtoB的优势,强化着自己的企业服务能力、生态能力和安全能力,正一步一步地全力追赶。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