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具茶几  茶具知识

拉佤布傣闲谈茶话:茶龄几年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老茶客?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文标题:【闲谈茶话】|茶龄几年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老茶客?

  由于疫情的影响,近来无甚琐事,得空和一位在昆工作的省外朋友小聚。偶然谈到工作近况,朋友知我与茶接触甚密,便于闲谈之间向我问询了一个憋在心里已久的疑问,“你说得喝上几年的茶,才称得上真正的老茶客啊?”

  “啊?”看着他认真且期待的眼神,我不免心头一颤,舌头竟瞬间打结石化,抓耳挠腮,硬是凑不出一句整话来回了他这个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究竟几年呢?我自诩已扎根茶行业八年有余,看过四季茶树冒出新芽,访过千里之遥的制茶大师,接连流转无数茶席之间,几乎说得出云南每一山头茶的特色,熟谙多种茶类制作工艺,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泡茶节奏。

  明白什么水质泡茶滋味最佳、水烧到几度为宜,开口闭口便曰“香气馥郁、汤感顺滑、生津回甘”等有模有样的品茶专业术语……

  但,究竟几年呢?以我不多不少的从业经验来看,茶行业似乎并无明确界定,脑海里也暂时捞不出个确切答案,只好词不达意地左右糊弄一通,然后借由其他话题急忙遮掩过去。

  回家这几日来,我时常感到心慌意乱、坐立难安,专门跑去查阅诸多资料,有时也会端着茶杯思索良久,大有不撞破此堵南墙不回头之势。

  幸而,一两天前终于寻得个稍合适些的答案,才得以把这根如鲠在喉的刺捋顺了,放进肚里消化,转为胸中的墨水和谈资。

  从小到大,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新”和“老”这两个字就是因时间而生,骨子里总是与时间脱不开干系的,从而叫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固化了,新老更迭,老觉着是时间的功劳。然则,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正确”,恰恰成为蒙骗自身眼睛和思维的一块黑布。因为,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以往存在脑子里的经验,面对当下问题,也有举足无措的时候。

  我们得无时无刻学会怀疑、思考,离问题的本源近一些,再近一些。之后你会发现,“新茶客”与“老茶客”之间,真不是以“喝茶时间长短”就能做到泾渭分明的。

  生活中我们常说,看得多就懂了、读得多就懂了、听得多就懂了。这里的“多”指的不止时间投入的多和寡,更多的是“次数、频率”,是对所做事情的深入理解程度。茶人说的,茶喝得多自然就懂了,不就是这么个理吗?

  世事洞明皆学问,喝茶,又岂不是一门学问呢?不管喝茶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当你开始有兴趣去了解回甘是怎么一回事,去分辨不同山头茶的香型特色,去体验第一泡到第十泡之间的滋味变化,耐心等待一款茶的陈放,收集各类喜欢的茶具……

  而后,茶真正融进你的生活,喝茶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没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所谓“君不可一日无茶”,说的就是老茶客吧。

  待我将上述感悟在与朋友的视频通话里说罢,或许由于网络问题,或许由于过度吃惊,朋友那头明显卡顿了几秒,然后拉大声量说,“你小子,我果然没有问错人!”

  我不敢确定朋友是否真被我给“度化”了,但于我而言,此一事助我打通了面对问题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倒也算得上一桩美事。

  其实,不止喝茶有“小白”和“老茶客”之别,做茶亦有。因为,做茶也是一门需要耗时耗力去深入研究摸索的大学问。做茶技术行不行,光用嘴说可不行,好坏都在茶里摆着呢,消费者一喝自有评判。

  如此看来,拉佤布傣做了40余载的茶,用双脚切实走遍了勐库每一座山头,深谙茶叶生长习性。40余年的制茶技艺和经验都积累在手上,忘不了,也不会骗人,如此才能对茶制作有方、拿捏有度,自是能位于制茶界“老茶客”的行列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