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一壶一承一茶事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驰名中外,为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早在唐时,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上釉、成陶火度高,坯质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浙江生产的青瓷茶具质量最好。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彩瓷亦称“彩绘瓷”,是运用彩绘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样,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琅彩等茶具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做的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更灵活而有趣味,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现代釉中彩与玲珑瓷的结合运用,而创作出了釉中彩玲珑瓷,即将传统釉中彩与镂雕玲珑的综合技法完美融合,创作的釉中彩玲珑瓷追求绿色与环保的生活,整体上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之特点。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
漆器茶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型,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
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用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翻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