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具茶几  传统茶具

山城降“膜”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2-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大量废弃农膜未能及时回收,形成大面积“白色污染”,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不少地方都打响了“白色污染”攻坚战,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利用率。在这一过程中,重庆市开展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显著成效。近日深入当地采访调研。

冬日的重庆梁平区云龙镇三清村蔬菜基地,绿意盎然。 向成国摄

农用塑料薄膜(简称“农膜”)包含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主要用于覆盖农田,具有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农作物生长等功能。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相关覆盖栽培技术为农业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大量废弃农膜若未能及时回收,残留在农田中难以降解,会形成大面积“白色污染”。

废弃农膜回收,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为此,不少地方打响了“白色污染”攻坚战,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利用率。

近日,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7.7%,高出国家目标任务7.7个百分点。重庆靠什么有效遏制住“白色污染”?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

环环相扣布下“天罗地网”

在重庆,废弃农膜回收,难吗?当然难。

且看一组数据: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95%;全市3000多万亩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高达98%,单块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的占80%以上,每个农户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的占60%。大农村和大山区相互交织的市情特点,导致重庆农膜使用分散、单位耕地使用量小、废弃隐蔽,回收难度与其他地方相比要大很多。

“费力不讨好!”45岁的叶春云在重庆铜梁区石鱼镇经营着一家再生资源收购站,2018年重庆启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之后,这个收购站成为铜梁区首批10个废弃农膜回收点之一。最初一段时间,叶春云几乎每天都开着三轮车往村里跑。“上山入地,一家一户上门‘讨要’农膜。”叶春云说,由于当时废弃农膜回收市场尚未形成,加上农户环保意识不强,用过的农膜不是填埋就是焚烧,回收起来极其困难。

农膜回收难,根源之一就是农民普遍缺乏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对此,重庆各区县结合实际,使出了不同“招数”,多渠道、高频次开展“接地气”的环保宣传。在大足区,“村村通大喇叭”每天定时循环播放宣传废弃农膜回收常识;在綦江区,流动车上悬挂农膜回收标语,配置随车广播到各镇村流动宣传;在梁平区,院坝会上的环保宣讲成为常态……

广泛的宣传引导必不可少,但是农膜回收利用要真正落实落地,还需要抓手。重庆的实践是:回收与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201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并赋予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牵头负责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的工作职能。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李洪义认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应当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构建起完整、闭环式的运行体系,才能做到从源头回收到终端处理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才能为各类社会主体提供相应的参与平台”。

记者在铜梁区太平镇坪漆村的废旧农膜代收点看到,时不时有农民拎着一捆捆农膜来销售。这个村级代收点收购的废弃农膜,去向很明确:先交给镇里的回收站,再从镇上运到区里的中转站分拣打包,最后交售给利用加工企业。铜梁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吴金泉说,铜梁区目前已建成镇街回收网点40个、村级代收点280个,实现所有涉农镇街和村全覆盖,2020年全区农膜回收率达到94%。

重庆在废弃农膜回收与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借助依托了供销合作系统的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和服务优势。记者调查发现,重庆各个区县的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均是在地方供销合作社牵头下开展,基本建成了“田间地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苗木联盟网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