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化繁为简 功能区划由四变二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
功能区划
核心保护区
基本包括
现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部分缓冲区
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
森林公园生态保育区
风景名胜区受保护区域
国家一级公益林中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是维护现有大熊猫种群正常繁衍、迁移的关键区域
一般控制区
是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
和建设生态廊道的重点区域
原则上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由四变二
此前设想
核心保护区
生态修复区
游憩科普区
传统利用区
目前调整
核心保护区
一般控制区
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已进入最后审核阶段。根据《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将划分成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这意味着,此前的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和传统利用区的“四大功能区”设想成为过去时。
功能区划“化繁为简”基于哪些考虑?“简化”后的功能区又是如何规划?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
□蒲香琳本报记者王成栋
怎样划
保留核心保护区,其余三项整合
●确保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大熊猫栖息地、重点保护地区、基因交流廊道都在核心保护区,同时避免出现栖息地孤岛化和碎片化
根据《规划》,今后四川划入区20177平方公里中,一般控制区面积达4659平方公里,其余为核心保护区。其中,此前规划的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和传统利用区大多整合成了一般控制区。
“这不是随便算出来的数据,更不是随便划的结果。”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区划调整将主要依据原真性、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四大原则。即确保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大熊猫栖息地、重点保护地区、基因交流廊道都在核心保护区,同时避免出现栖息地孤岛化和碎片化。而一般控制区,则以潜在栖息地、原住民活动区域和生态修复区域为主。
具体来说,核心保护区基本包括现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部分缓冲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保育区、风景名胜区受保护区域、国家一级公益林中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前述负责人说,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核心保护区是维护现有大熊猫种群正常繁衍、迁移的关键区域。
而一般控制区是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和建设生态廊道的重点区域,分布着原住民等,也是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服务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区域,原则上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据了解,明年底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全部完成。届时功能区划也会同步落地。
为何划
统一保护与开发标准,彻底根绝“九龙治水”
●有宏观政策变化的原因,也有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保护的区域更为集中、管护力量和资金使用也更为聚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区划大幅调整?
“这里面有宏观政策变化的原因,也有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根据此前中央相关精神,今后国内各保护地功能区划、保护力度要逐渐趋同,而在这一指导原则下,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都有了明确的保护要求和保护负面清单,逐步调整功能区划已势在必行。
其次,从管理角度而言,“化繁为简”后,保护的区域更为集中、管护力量和资金使用也更为聚焦。
“区域交叉现象较为突出。”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四川划入区内,共有29个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4个风景名胜区、13个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2个自然遗产、16个森工、37个林场。划入区内保护地类型多样、功能区划繁杂造成保护标准不一,导致各管理部门争议不断。例如,自然保护区主要划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保护要求。而往往与保护区重叠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则更强调旅游开发功能。
“现在区划明确、标准统一,就不会再出现这个问题了。”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有关人士认为,对这些保护地统一保护与开发标准,将彻底根绝“九龙治水”,为整合、聚焦利用划入区各管理机构保护力量、统筹项目和资金提供基础。
原标题:化繁为简 功能区划由四变二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