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携手唱好“双城记” 3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中央首次对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更高的部署,意味着关心和重视,也意味着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责任。这一新的定位,有何重大意义?成渝地区该如何勇担使命,唱好“双城记”,满足新期待?作为“双城”之一,成都又可以有怎样的作为?围绕这“三问”,本报记者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兵分三路,深度专访了三位本报首席观察员。
1问
新定位意义何在?
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升级版”
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
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成渝地区有新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字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大都市圈、重庆大都市圈以及受“双城”新极化与强辐射的轴带而集成的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过去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两个规划为基础,顺应和遵循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演进规律,凸显成都大都市圈、重庆大都市圈以及“双城”对其轴带的新极化与强辐射能级,更强调重庆和成都“双城”在经济圈中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功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两大战略实施在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升级版’,是国家总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易小光认为,“名字的变化,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的重视和对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重视,是对地区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认识以及发展方向与目标深化的过程,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层面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发展形态更加精准化的过程。”他认为,从“经济区”到“双城经济圈”,就是需要两座城市协同发展,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经济圈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及带动小城镇的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除了名字的变化,“两中心两地”也引人关注。对此,杨继瑞表示,“从过去的‘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意味着国家对成渝两地的定位更高。”
2问
成渝如何唱好“双城记”?
打破壁垒与藩篱
寻找统筹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成渝两座城市唱好“双城记”。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给出了明确定位,即“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霞分析认为,“这对成渝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成渝地区的提法不同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而是用了‘经济圈’的提法。提法的不同,意味着要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李霞看来,“成渝地区要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规律使然、特征所在、趋势所向、现实所需。”她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成渝城市群是典型的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动力源的双核城市群。“成渝地区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相向发展态势明显。同时,地区内还面临着提升发展能级、推动城镇体系优化、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枢纽通道连接能力、提升双向开放水平的现实需要。”她表示,这些都赋予了成渝地区探索新型区域发展模式的使命。
杨继瑞告诉记者,成渝地区要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从体制机制上创新,打破各种壁垒与藩篱,疏阔“瓶颈”,以“双城记”统筹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求同存异,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体化统筹发展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演进。他给出了五方面建议,要加强重大战略谋划与实施的统筹协调、加强区域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互联互通的统筹协调、加强生态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强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
比如,在加强重大战略谋划与实施的统筹协调方面,杨继瑞建议,抢抓国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双城”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聚焦于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快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努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上,抱团向国家争取重大项目支持,共同向世界招商引资,共同深化开放开发合作,合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创新“一中心两省市”“共同平台”“共同项目”机制,消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协同的“瓶颈”“断头”与“缝隙”。
3问
成都该如何作为?
建设更高能级的全球城市
做强三大功能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成都应该如何作为?对此,李霞分析建议道,“成都要建设更高能级的全球城市,推动成渝地区向世界级跃升。”具体而言,她表示,要强化在地区内城市细分功能上的错位协同,做强成都资源要素配置、创新策源、国际消费中心三大功能。
在做强资源要素配置功能方面,李霞表示,“要做强枢纽经济,强化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建设要素交易市场,促进地区内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引领城市地区开放水平提升;健全供应链体系,提升内外流通的效率。”
在创新策源功能方面,“要聚焦核心优势产业创新,争取布局重大科学设施,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及推广,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李霞建议道,“围绕地区内的核心优势产业以及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根植’性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成都原始创新、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国际消费中心功能方面,李霞表示,“要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培育消费新场景,努力塑造城市品牌,推动消费政策创新。”另一方面,她还补充道,要重点建设东部新区,全力打造支撑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推进成、渝双核功能互动。
成渝合作大事记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21日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26日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6年5月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8年6月6日至7日 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向纵深推进
2019年4月8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2019年7月9日至10日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学习考察,签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两个重要文件及16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20日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即将到来的2020年,将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9年12月27日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指出,推动构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市东进,深化与重庆以及成渝轴线城市的城际合作机制,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2020年1月3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新时代,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成渝地区的共识和必由之路,成渝地区相向而行的步伐明显加快。(记者 李艳玲 刘金陈 孟浩)
原标题:成渝携手唱好“双城记” 3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