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I药物研发行业盘点:起步晚,巨头入场,前景如何?
新冠肺炎爆发已有一年,人们依然在努力寻找应对病毒的“特效药”。
在寻找“特效药”的过程中,不少中外研究机构借助AI技术发现了对病毒有一定治疗效果的药物。虽未找到彻底抑制新冠病毒的方法,但这些成果足以让人们意识到AI在医药领域的未来潜力。
在国内,AI药物研发尚属一个小众的新兴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但在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国外制药巨头早已和AI公司联合开展新药研究,国内AI药物研发行业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在市场成熟度上,均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据健康界“AI药物研发”系列第一篇《BAT等巨头纷纷入场,AI药物研发迎来转机?》梳理,2020年以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陆续布局AI药物研发,也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同时,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因素的加持下,近年来国内逐渐涌现了一批AI药物研发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17家AI药物研发公司,部分公司还从事其他医健业务。健康界对其中10家从事AI药物研发的企业进行了简要盘点。
百奥知
太美医疗
零氪科技
费米子科技
晶泰科技
云势软件
深度智耀
望石智慧
亿药科技
星药科技
国内AI药物研发企业有何特点?
从时间看,从事AI新药研发企业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15年-2018年,共11家,占总数的65%。最早成立的企业是百奥知,最新成立的企业是剂泰医疗。总体来看,国内AI药物研发企业普遍较年轻,自我造血能力欠缺,前期主要依赖风险资本的投入,行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新冠疫情影响,相比过去几年,AI药物研发领域投融资热度有所回升,2020年获得融资的AI药物研发企业共有8家,分别是:晶泰科技、星药科技、冰洲石科技、剂泰医药、未知君、费米子科技、太美医疗、望石智慧,占总数的47%。这对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融资轮次看,目前融资进行到A轮的AI药物研发公司有6家,进行到B轮的有3家,从C轮到F轮分别只有1家。融资在A、B两轮的企业占总数的53%。
从地区看,北京有6家AI药物研发企业,深圳有4家,上海有3家,浙江有2家,主要集中在北上深浙,共有15家,占总数的88%。AI药物研发行业对人才、资金的需求较大,一线城市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本和科研人才汇集,更能吸引相关企业落户。
起步晚,巨头入场,未来前景如何?
传统新药研发模式周期长、费用高、成功率低,新药从概念到上市销售,主要要经过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审批上市四个阶段,这些因素导致了药企的投资回报率逐渐走低。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得到验证,运用AI技术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成为行业新方向,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
国内从事AI药物研发的企业由于成立普遍时间较短,主要精力仍聚焦在AI技术研发上,产品方案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有些初创企业,虽然拥有一定技术和试验成果,但其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主要依赖于大型药企,自身难以推动技术和产品有效落地。
但也有部分企业开始逐步与药企、医院以及科研机构等达成合作,例如晶泰科技、深度智药、望石智慧等。其中,晶泰科技自2018年起共与5家国内外药企达成AI新药研发合作,而且4笔合作均是在2020年达成的。
此外,有些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医药业务布局较多,积累了很多药企客户资源,近年来,或是看到AI+医药的机会,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也开始布局AI新药研发,在商业化落地上具有一定优势。
据了解,到2018年,美国已有60多家初创公司及16家药企运用AI技术进行药物研发。相较之下,目前国内AI药物研发初创公司不到20家,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2020年以来,以BAT、华为、字节跳动等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AI新药研发领域,或是推出药物发现平台,或是招募AI药物研发人才,在巨头的带动下,未来国内AI新药研发行业或许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AI技术无疑在新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如何推动国内AI药物研发市场健康、快速成长,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在政策层面,也需要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法规,推动建立医药大数据的监管、治理和共享机制;在产学研层面,需要AI技术公司、药企、高校等加强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
- 标签:国模 私拍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