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文化  茶艺

《永不消逝的电波》:唯爱与信念永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渔光曲》的熟悉旋律,72家房客的生活场景、弄堂里“万国旗”般的晾衣杆、卖花女的栀子花沪语叫卖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融汇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奇妙厚重的艺术感受。

  ■ 莫兰

  雷鸣般的掌声,三次诚挚谢幕,全场观众久久起立不舍离去……

  12月8日,由上海歌舞剧团奉献,韩真、周莉亚两位“80后”女性担纲总编导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国家大剧院迎来第一百场演出。座无虚席,这部同时斩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和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精品力作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该剧主人公李侠夫妇的原型取材自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和妻子何兰芬的故事。他们潜伏了整整12年,用电报搭建起上海党的地下组织通往延安的空中红色桥梁。在明知身份暴露的情况下,李侠选择让妻儿转移,自己留下发出重要电报,最终不幸被捕,牺牲时年仅39岁。

  舞剧聚焦李侠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展开。与1958年由孙道临、袁霞主演的经典同名电影不同,该剧手法耳目一新,不仅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艺术元素,更辅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彰显真实人性,切合当下审美,吸引了众多年轻面孔坐上观众席。

  故事自雨夜街头拉开帷幕——阴冷的雨点淅淅沥沥,撑着黑伞的黑衣人行色匆匆,烘托出紧张压抑的气氛。解放前夕的上海,一处没有硝烟的“前线”,光明与黑暗两股力量在幽暗中搏斗、厮杀。

  李侠、兰芬、报社秘书、摄影记者、裁缝店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9个主要角色一一登场,身份各异,正邪莫辨,谍影重重,杀机四伏。角色的丰富多元,彼此间的关系交错,让矛盾冲突更加强烈,故事铺陈更有厚度,戏剧张力更加饱满。

  以“不发一言”的舞剧来表现谍战题材的复杂和层次,承载信息量庞大的剧情,难度相当高。所以,该剧在叙事结构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创新可圈可点:一反传统舞剧习惯于单线叙事的枯燥单薄,糅合了插叙、倒叙、闪回及平行叙事的电影式叙事手法,高度契合谍战题材充满悬念和张弛有度的要求,既紧凑又流畅,牢牢地攫住观众的情绪跟随剧情起伏。

  最经典的有三处——

  其一,裁缝店掌柜被害与兰芬杀敌,被害倒叙手法与平行叙事双线展开,并行不悖。舞台左边是李侠通过推理,追溯掌柜被害情形;右边则是兰芬透过蛛丝马迹,发觉地下联络员黄包车夫实为特务假扮,开枪将其击杀。两个场景在同一时间线上叙事,互不干扰,于有限的时空内,将两个主角的经历交代得明明白白,很聪明,又省时。

  其二,多个倒叙场景同时呈现,串成了李侠夫妇完整的往事追忆。多位战友相继被害,李侠夫妇万分悲恸,他们彼此都是对方最坚定的依靠。此时,舞台上以时间为序,先后闪回了记忆中的3对李侠夫妇,一并呈现他们最初相识、新婚燕尔、并肩战斗时的情形,当下的李侠夫妇在三者之间穿梭。这种“3+1”的拼接手法,将这一对革命夫妻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萌发的坚贞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李侠痛忆牺牲的小学徒,虚实并存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李侠被特务盯上,小学徒为了掩护他,抢过他的红围巾戴上,被误以为是接头人的特务枪杀。李侠悲难自已,从前与小学徒相处的点滴一幕幕闪回,若即若离的舞蹈中,小学徒的幻影是如此真实可触,但他一次次想要抓住,却只能扑空——为了革命事业,小学徒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给战友的,是无尽的伤恸和悲愤前行的动力。

  可以说,这三个桥段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娴熟,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了对时空的再造,形成了独特的影视时空,艺术效果动人心魄。

  舞蹈是一部舞剧最重要的元素,自然也是最受瞩目的。无论是群舞、双人舞,还是单人舞,演员的肢体表现力都极强,还有大量通过情绪、细节对人物的立体塑造,人因为“多方位”而变得更立体。

  伴着《渔光曲》翩翩而来的一段“弄堂旗袍舞”,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恬静美好,余味永长,让人念念不忘。简洁的舞台只垂下几根老式的电线,整个画面氤氲在雾气中,如同清晨的袅袅炊烟,泛黄的基调像足了月份牌上的老照片。一把蒲扇、一个小板凳,老上海小弄堂的市井生活气息立时扑面而来。

  旗袍店里,女顾客们的一段旗袍群舞也是张力十足。兰芬急于与裁缝店掌柜接头,遭到女特务的百般阻挠。两个人穿梭在众多女顾客之间,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你走我追,你攻我防,不经意间眼神砰地对上那一刻,彼此回以不失礼貌地假笑——表面上不动声色、虚与委蛇,暗地里却是剑拔弩张、凶险万分。暗淡压抑的灯光,节奏阴沉的音乐,其他舞者的急促舞姿,将心都要跳出胸口的谍战气氛渲染了个十成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多打着上海烙印的独特元素遍布剧中细微之处,描摹勾勒出浓浓的海派文化风情。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渔光曲》的熟悉旋律,72家房客的生活场景、弄堂里“万国旗”般的晾衣杆、卖花女的栀子花沪语叫卖声,缓缓铺开一幅真实丰富、凝练浓缩的老上海风情画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融汇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奇妙厚重的艺术感受。

  剥开舞剧的“壳”,审视谍战剧的“瓤”,《永不消逝的电波》捧出的是一曲忠诚与信仰的赞歌。“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创作者借由作品诠释的终极主题,已在短短两个小时演出中传达到现场观众最深层的情感共鸣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