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会客厅】李后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功能轴”和“发动机”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6日讯(记者 陈淋)1月3日下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首次出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回顾过去,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双核型椭圆城市群”之一,具有成为中国“第四极”的潜力,是西部“功能轴”和“发动机”。
他谈到,从四川来看,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四川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做强“一干”的重中之重。唱好成渝“双城记”,要推动两地之间产生良好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共价键、配位键,利益纽带),发生要素(电子)转移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物质(合作区、合作项目)。
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唱好成渝“双城记”呢?
李后强建议,一是带动核心城市高密度发展,把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做到足够大,让产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优化,通过其“溢出效应”辐射带动下一等级城市发展,引导其他城市发挥磁场效应吸引信息流、发挥洼地效应吸引资金流、发挥抱团效应吸引项目流、发挥灯塔效应吸引人才流、发挥聚变效应吸引知识流,有效解决“灯下黑”和虹吸效应问题。
二是推动产业分工垂直化发展,站到全局的角度明确成渝地区各城市的分工,使它们从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中,选择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确定各自分工,从而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
三是驱动城市功能大关联发展,破除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协作的不合理制度,构建城镇、交通、能源、产业、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实现统一规划、共订标准、无缝衔接和共建共享。
根据媒体梳理的成渝合作大事记,自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成渝这两颗西部明珠一直以来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2015年5月21日,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6年5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