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新闻  茶具资讯

二两黄金一块匾 四朝烟水六必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酱菜,是老北京吃饭时必不可少的那一口,而酱菜老字号六必居,更承载着这座古城数百年的沧桑记忆。关于六必居,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严嵩所题的匾额,那“心字加一笔”的生动细节。然而,对于老字号而言,一块匾额意味着什么?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传闻吗?非也。一块匾额,是一家铺子的招牌。有招牌,就有生意,就有掌柜和伙计的一条心。

  在新开放的六必居博物馆中,一张老照片带我们走进了这块牌匾背后的故事。这张老照片摄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25日)。当时,六必居大掌柜张夺标为庆祝建店500周年,请大北日夜照相馆的摄影师为全店的掌柜伙计照了一张大合影。按照片时间推断,六必居打从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就已经存在了,迄今已有580多年历史。

  根据旧时铺号的规矩,掌柜一般由账房升任,但张夺标是个例外——他是由粮柜破格被升为掌柜的。个中缘由,得从百年前的那一场大火说起。1900年6月,随着光绪帝向列强宣战,义和团团众大量涌入北京,京城陷入了内外交困之境,外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内有义和团大肆烧砸“洋人”产业。偌大京城,竟没有一处老百姓的安身之所。前门外曾是繁华的商业区,彼时也是一派萧索,而矛盾也在静默中酝酿。

  在距离六必居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名为洋德记的药房,以贩卖外国药为营生。义和团进京后,这家铺子悄然把名字换成了“老德记”,但依然不肯放弃洋药生意。这个秘密很快被义和团发现了。6月16日,有暴徒冲进了老德记,在店内疯狂打砸,掌柜伙计逃得不见踪影。一片混乱中,有人在铺子内放了一把火,火苗迅速攀上了木质的梁柱,又以令人惊恐的速度传遍了整条商业街的铺面。

  前门外陷入了一片火海,六必居也没能逃过此劫。当火势蔓延到自家店铺时,伙计张夺标的第一反应却不是跑,而是想办法把梁上的牌匾撤下来——铺面救不得了,但只要这块牌匾还在,招牌就还在!张夺标背着沉重的牌匾,一路跑到了位于崇文门外的临汾会馆,小心地存放了起来。

  这场大火击垮了六必居的东家赵致中。万念俱灰的他,给了伙计们散伙钱,自己也打算回山西临汾老家。可是,匾额还在,手艺还在,数百年的故事岂能说断就断?当时的掌柜霍凌云不信这个邪,铆着一股劲儿,要把六必居的匾额重新挂起来。他召回了一些伙计,凑了些钱,又派曾被辞退的学徒孙万泰去捡些木料,一点一点搭建起了六必居的新店面。

  新店落成后,深受感动的赵致中要给霍凌云1000两银子作为酬谢。其实,蒙受巨大损失的老东家哪还有什么银子呢?霍掌柜心知肚明。精通世故人情的他没有取银子,而是提出把银子放在柜上“吃股”,也就是所谓的“虚本实利”。如此一来,赵致中便以股份的方式回报了他。从此,霍凌云从掌柜变成了股东,六必居的账册里开始写上:霍凌云,原本银壹仟两。

  六必居重新开张了,那块劫后余生的匾额,又被高高挂起。为了这块匾额,还有李向荣、孙万泰等十多人付出了努力,并得到了新店的股份回报。这样大规模入股的方式,在六必居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种朴素的共同信念。对于这些辛苦打拼的生意人来说,信念,就凝聚在那一块牌匾上。匾上的字是严嵩写的吗?是也罢,不是也罢,对于一个铺子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宝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许多老字号一样,这块牌匾再次遭到破坏,六必居门店也更名为“红旗酱菜厂门市部”。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想参观六必居。周总理随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六必居老匾取出,字样重镀二两黄金,将牌匾悬挂在六必居店堂之中,接受了田中角荣和日本渍物协会的参观。由此,众多老字号接连挂回了传世的牌匾,而京城老字号的故事,也将继续讲下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