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赋予厦门会展经济新内涵
在炎炎夏日捧上一杯带有桂花香的铁,这是陈桂香招待客人的特供饮品。茶叶和桂花均来自她的老家福建安溪,那是一个有着
31岁的陈桂香经营的茶室在厦门的一个老式骑楼一层,毗邻最繁华的中山步行街,面积不到20平米,但内部装饰都是她亲自设计的,很是讲究——从入口处背景墙的《心经》,到木制茶桌椅,再到展示柜上的茶具和雕塑,充满禅意。
茶室是在2006年新年那天开张的。一开始只销售铁,后来逐步引入了其他品种。几条街之隔还有一家分店,由她的妹妹经营。陈桂香的高祖是制茶人,家中有茶园。到她父亲这代,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独创了桂花乌龙茶。她和朋友们则通过承包茶园的方式扩大茶叶产量,并了网络营销模式。
“我的邻居爷爷奶奶们虽然已经十岁了,但是特别喜欢在喝茶的时候给我讲故事。虽然我不是厦门本地人,但我能看出他们对茶的热爱。”陈桂香说。
在此之前,陈桂香从事过的职业包括幼儿园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最终还是回到了茶叶这门家族生意上。从小耳濡目染,陈桂香对茶的理解比一般同龄人更为深入:“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之外最健康的饮料,是有情怀的。做茶的时候必须净心。想要喝到一杯好茶,也必须先让自己净心,然后再。”
陈桂香家族与茶的渊源已延续了几代,而厦门作为茶叶贸易枢纽的历史则延续了几个世纪。
茶叶在17世纪初被引入欧洲,曾一度被视为富人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厦门本地虽然不产茶,但却是附近几大茶叶产地的销售集散地。根据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所著的《商业老厦门》记载,“厦门拥有世界上最深的天然港口,当时是刺桐港的一部分,海上丝绸之的起点。”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厦门港是中国茶叶海上丝绸之的发端。英文中的tea(茶叶)就是来自闽南方言te。”张水存在其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关于乌龙茶的专著《中国乌龙茶》中写道。
“我其实也不是专门想写茶书,是因为出了几篇关于茶的文章,想整理一下。”谈及写作初衷,张水存如是说。从1983年算起到最终出版,《中国乌龙茶》共耗时17年。
张水存1927年出生于安溪制茶世家。其父辈四兄弟创立的“张源美茶行”在20世纪前半叶是缅甸最大的茶叶进口商和销售商。二战后,“张源美”在厦门的茶行成为总行。张水存18岁高中毕业时来到厦门,两年后接管了总行的生意。上世纪70年代,他改良了乌龙茶的烘焙技术,以煤取代木炭焙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在茶叶经销这个行当里,历经了茶叶销售从民间拓展到国家专营再到逐步放开,了厦门这座城市与乌龙茶的兴衰史。2015年,张水存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如今,福建省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地,厦门依然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枢纽。喝茶对于厦门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清晨以茶胃,如同咖啡之于人的作用。在这里最常喝的就是乌龙茶,茶具则是家家户户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物品。
厦门大大小小的茶馆有6000多家,山国饮艺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董事长林玉辉同样出身于安溪制茶世家,拥有当地最大的茶园。作为林家第八代传人,林玉辉的茶叶事业始于2002年,当时他在厦门开设了两间小茶铺。如今,山国饮艺已成为一家集茶叶连锁经营、进出口、电子商务、生产、加工、研发、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在全国开设了600余家加盟连锁店,仅厦门就有20家。位于厦门闹市区的旗舰店共有4层,装修精致。除茶叶销售和茶室外,还有茶餐、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工作坊。
“茶叶不止是商品,更是文化载体,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林玉辉说,“心净所以,身体才会健康。我希望我的客户,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从茶道中学习领会到礼、义、忠、孝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不惑之年的林玉辉来说,茶叶除了是门生意,更促成了他的姻缘。“当年,在我经营的小茶铺里,我经常给一位女士泡茶。后来,这位女士成了我的妻子。”林玉辉腼腆地笑了。
在习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的大背景下,沿线城市都在努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厦门也不例外。
早在2003年,厦门市就在国内率先出台实施了展览励政策。2009年,又将扶持励范围扩大到会议产业。
“厦门把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扶持培育,因为会展的主题与背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会展业最重要的意义,”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局长王琼文说。
2015年,厦门共举办展览193场,境内外参会总数达到135万人次。会展业共实现经济效益3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就是厦门会展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创办以来,每年10月举办的茶博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茶产业采购平台,将茶叶种植、生产、科研、包装到销售等产业链进行了整合。
作为参展商,山国饮艺充分利用茶博会这一平台,将销售网络扩大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常遗憾,大部分人没有时间来好好享受中国的茶之道,”林玉辉感叹道,“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销售茶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