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烧造历史中也许你会喜欢的一个小众化品种——青釉人物神痷
龙泉窑是越窑之后我国古代青瓷烧造的又一个高峰。在龙泉窑的漫长烧造历史中,除了研制出以粉青、 梅子青为代表的独特釉色外,在器物的表现手法上也是丰富多样,人物雕塑和露胎堆贴即属于其中较为突 出的两类工艺。而青釉人物神龛又是集龙泉窑精美釉色与高超装饰技艺于一体的作品,是反映龙泉窑制瓷 成就的一个缩影。
青釉人物神龛是指元代之后龙泉窑青釉新出现的一种人物塑像组合。其基本布局为模仿石窟造像中龛窟式样,先塑成背龛,将圆雕人物按主从关系和神格属性堆贴在龛窟的不同位置,再根据龛像的性质分别堆贴刻划不同的纹饰后入窑烧制成器。主尊人物及侍从、部分饰件全身露胎或部分露胎,便于供奉时漆金。其褐红呈色与背龛所施的橄榄色翠青釉或粉青釉形成明显的对比,从而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青釉神龛在一些文献中也被称为龙泉窑佛龛。因龛中主尊并非完全局限于佛教神祇,所以还是将这类龛式人物塑像称为神龛更接近实际。龙泉窑青釉人物神龛主要有三种组合:一类是道教人物题材,一类是观音菩萨题材,还有一类为佛道并存题材,其中以观音菩萨题材数量最多。
题材
道教人物神龛
大英博物馆藏龙泉窑青釉道教人物神龛
通高50.3 厘米。石窟式背龛分成三层,最上层为一骑乘麒麟身披甲胄的神像,有学者认为是真武。中间龛窟三尊主尊坐于高 台之上,分别为道教三清仙境的主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主尊左右分立两位侍者;下龛正中头戴 冠帽,身穿官袍的老者为玉皇大帝。其左侧甲胄站立者为佑圣真君,亦称真武大帝。右边站立一位身着道袍 的神抵,未能辨识。前方两侧另各有一尊护法神像。所有人物露胎烧造后再加以漆金。
题材
观音菩萨神龛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10 年秋拍 水月观音
通高56 厘米,为已知龙泉窑青釉龛像中最大尺寸者。龛柱与龛楣堆贴缠枝花卉。以翰海拍品为例,观音头戴花冠,身着璎珞天衣,为宋元之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坐姿。身侧近肩处石台上分别为白鹦鹉和净瓶,最下层作镂孔海水江崖。平台左右分立二位护法神。观音菩萨及护法神的脸、颈、手部露胎。
题材
佛道并存题材
东京中央拍卖公司 2013 年春拍龙泉窑青釉神龛
通高32 厘米。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代表佛教的观音及善财童子、龙女,下层为真武大帝坐像。人物均为全身露胎装饰。
/ / /
烧造年代
关于龙泉窑青釉人物神龛的年代,国内学者及相关出版物多将其归在元代。海外学者则倾向于十四世纪晚期至十五世纪初期即明代早期。大英博物馆所藏的道教人物神龛在龛背底部刻有四爪龙纹,其上有铭文:“永乐丙戌造印吉日”。洪武乙丑为1385年,永乐丙戌为1406年,这是目前所知的有明确纪年的器物。虽然其他神龛没有纪年款识,但这些作品无论在造型、胎质、人物形象与雕塑方法,乃至局部的装饰细节上均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所以,虽然不排斥个别作品的烧造时间可能发生在元代末年,但大多数应集中于明代早期。
/ / /
烧造背景
龙泉窑的烧造在进入元代之后,由原来注重追求釉色(粉青、梅子青)和器型(复古器型)典雅,逐渐向复杂器型和多样技法转变。除了褐彩装饰外,堆塑与露胎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成为这一时期的装饰主流。
龙泉窑青釉神龛作为集人物圆雕、花纹堆贴及露胎工艺于一体的作品,反映了龙泉窑青釉烧造全新阶段的面貌。其流行的时间与龙泉窑发展史上的另一黄金阶段即明初龙泉官窑的成功烧造时间相吻合。青釉人物神龛的胎釉完美程度与明初龙泉官窑的产品不相上下,推测是在同一地区的核心窑场中烧制的。类似神龛这样的人物塑像组合,尤其是巨型尺寸的神龛,除了集塑捏、堆贴、刻划等多种技艺于一身外,对预防器物变形的火候把控的要求尤其严格。明代中晚期龙泉官窑走向衰落后,基本上不见或少见类似水准的神龛,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烧造难度之大。所以,青釉人物神龛作为龙泉窑众多器型中生产数量少、流行时间短、流行范围相对固定的一个小众品种,也是龙泉窑发展特定阶段的代表器物。
青釉神龛在题材与内容上的独特性表明了这一品种是属于特定地域的订制产品,其流行的背后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元明时期龙泉窑产品中大量碗、盘外销的情形相比,青釉人物神龛因为其题材的宗教属性及工艺的复杂性,其流行范围总体上基本局限于以龙泉窑为中心的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及闽北交界地区,也即释道信仰高度发达与全面交融的东南中国地区的基层社会。
-END-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