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学者纵论周庄发展 发展经济与保护并不冲突
中国网12月3日讯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和周庄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在古镇周庄举办。本届论坛以“古镇新空间”为主题,以当下精致古镇建设和“夜经济”大发展为契机,探讨古镇人居、产业、文化、生活等新空间与旅游体验的创新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鞠德东在主持主题报告环节时表示,周庄在国内古镇保护的领域里一直处在引领地位,周庄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但同时,周庄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古镇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古与新,人与物,日和夜的关系,涉及到古镇的新空间和老空间如何结合。
严国泰:古镇不仅仅是古镇本身
同济大学教授、知名旅游与古镇保护专家严国泰在其主题报告《历史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与发展》中表示,当我们把古镇看成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时候,没有想到它的空间需要一个科学性的认识。对原初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味着古镇不仅仅是古镇本身,应该融合在其他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中。古镇一旦发展起来,就该考虑如何延展。我们应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建筑原有的部分,但不能落入重建和恢复的陷阱。与此同时,一定要弄清楚保护建筑的鉴定,这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
要知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至少需要一个概念坐镇,才暂时不会出错,关键是如何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活化的关键。关于修缮保护,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则需要更多地进行研究
严国泰说,要强调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原创性。原创性,不是模拟性和仿古性。文化生态环境包含的不仅仅是古建筑的个体,而是不受周围和环境所影响的整体。比如说周庄,一开始管不住别人,但是如果现在不把周边控制住的话,就会影响周庄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从文化生态环境整体来说,只要不给周庄降分,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遗产的发展上,不能走工业化发展的弯路,因为文化生态环境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性,拆了再来就不是一回事了。人居环境一旦破坏,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以荷兰羊角村为例,没有历史就没有羊角村的今天,羊角村的科学界定是很重要的,因此,能够居住下来多少旅游者,这个空间是要考虑的。
严国泰认为,旅游者的空间和本地局面的比例是要恰到好处的。从羊角村的角度来说,不仅是住宿空间,建筑面积的要求,还有庭院,周边环境的保护,空间环境和各种地理要素的保留,这才能衬托个性化的环境要素和地理特点。而周庄,20年以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最让严国泰感兴趣的,但现代的周庄虽然比当时的周庄洋气,但是没有那时候的质朴,能不能把它申报成国家公园,这样,或许会有周庄的可持续。
对于周庄来说,古镇资源与产业布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原有建筑的风貌、庭院、历史街区、历史事件、名人文化、手工艺品等人文资源是很独特的,但是,资源不等于可以马上拿来用,还是要变成“金山银山”进行转型,需要再开发。当产品升级成为产业链,周庄古镇或会配备不足。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在产业链的基础上滚动发展的,只有当我们的产业从产品脱颖而出,形成产业链的时候,周庄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50年、100年可持续才能形成。” 严国泰如是表示。
曹增节:周庄要更多面向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研究院院长曹增节在《全域理念下的周庄多空间发展》主题演讲中表示,周庄的雄心不限于现在,它要更多地面向未来。30年来,周庄一直在中国古镇保护的最前沿。再过30年,周庄能不能保持这种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曹增节觉得,周庄的空间发展分三个阶段,这其中,周庄主要是小空间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以阮仪三老师为首的老前辈,已经把周庄古建筑原生态作了最重要的成分分工。
到了新世纪,周庄的发展是在朝着多空间发展,周庄开发夜周庄,水周庄,大周庄,现在夜周庄已经基本成形,水周庄也正在成形,大周庄正在形成。不仅仅是夜周庄,水周庄,还要从更多的文化空间、可变空间、虚拟空间,就是对空间进行更广泛的理解。古镇新空间的概念,绝对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可以说,周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它的老生态、老生活,在周庄现有的发展中两句口号说的非常的好,它是形象的卖点,一个就是“有一种生活叫周庄”,第二个就是江南第一水乡,这是周庄这几十年来最宝贵的资源。未来的周庄,就是要突出它的特有资源、原生活状态,必须注重原住民的生活,要进一步地展示出来。
曹增节认为,夜间经济提了几十年,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周庄花了很大力气开发夜间经济,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其次,曹增节表示,周庄的品牌是中国第一水乡,这就是江南的生活方式。不光是晚上,白天也可以做,它是全时空的旅游项目。
第三,曹增节觉得周庄要进一步营造经典空间。把整个周庄的每一栋房子,结构都做出来,让游客也能够看到周庄整个古镇。此外,要营造识别性强的场景,比如周庄的网红打卡点,让游客觉得到了周庄就要奔这几个地方去。
第四,要设计临时的、专题性的小空间,比如设置临时的、可变动的装置,能烘托商业气氛。
第五,要设置文化空间,把街头美术、音乐、摄影适当引导,融入古镇空间中。
宋明昌:保护是周庄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 摄影、旅游和周庄是好朋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宋明昌在《摄影、旅游和周庄是好朋友》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保护、摄影、旅游、文化互联网是周庄发展可以继续利用的新空间。
宋明昌说,保护是周庄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摄影是周庄发展的催化力,旅游是周庄发展的活力,文化是周庄发展的灵魂和潜力。
周庄如果想发展规划,就要从保护利用来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古镇没有经济是不能传承的,需要通过发展旅游来补贴。一个是保护,一个是发展,这是必须要考虑的。
周庄离不开摄影。多年来,周庄不断地吸引着摄影家,并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实际上,摄影家也在为宣传周庄、发展周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是周庄发展的活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四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石油、汽车等出口收入,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18年,周庄的旅游成绩斐然,可以扬长避短,继续前进。
文化是周庄发展的灵魂和潜力。周庄博物馆文物丰富,展示了周庄7000多年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怎样把周庄的故事挖掘出来,从而不藏在古迹和博物馆里,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互联网是周庄发展的加速力。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25年后,中国互联网实现了弯道超车,截至今年6月,我国的网民达到了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2.2%,网络支付用户达到了6.33亿元,必须抓住机遇,迎势而上。
宋明昌强调,周庄旅游是大产业、大市场,一定能做大文章,发展更好。
庄春地:与时俱进的古镇保护与发展“周庄模式”
周庄古镇保护践行者、周庄镇原镇长、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庄春地以《从运河到互联网: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使命与当代复兴》为主题,他从四个方面诠释了周庄古镇的发展之路:
第一,江南水乡古镇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互联网原型。江南水乡包括太湖流域,基本上都是水网地区,和所有的城镇是以水互联起来的。江南水乡除了相似的地理地貌,还有同一的文化渊源,何时播种,何时收获,时间都是差不多的。镇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基本靠水运,由此,水流把宁绍平原和太湖流域连接了起来。
为什么说周庄是互联网的原形呢?可以从周庄出发到每一个城市的人家,家家户户都靠河。镇和镇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九公里,基本就是在这么一个半径的范围内,镇和镇之间一个上午便可以抵达,县城和县城之间,花一天的时间可以抵达,水乡自然形成了水上的互联网。
江南水乡兴于南宋,普遍在公元900-1000年左右,圩田系统,横塘纵浦,是中国经济的重心的腹地。在沈万三时代,周庄就已经商业化了,是一个生意的古镇。可以说,周庄当时就已经处在相当发达的水运地区。
周庄的核心区很小,一共是0.47平方公里,在这核心区里,一条河就是一个通道,都是人家。农耕文明时期,周庄就具有集镇功能。农民把粮食带到镇上,带回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农耕文明时期,周庄成为集住宅、经营、生产、文化的综合体,沈万三擅长将经商和文化搞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周庄文化。
第二,周庄模式与中国古镇保护的勃兴。非常感谢很多文人到周庄:三毛曾经为周庄掉了眼泪,她说:周庄的风景世界一流;陈逸飞来周庄,则是拍了很多照片,他借过胶卷,而双桥的画作,也是在工作室里拍的。陈逸飞说:我爱周庄;吴冠中老先生来周庄,我就帮他解决了每天一桶水,他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到了周庄不能破坏,说明了他对周庄的情怀。
“搞艺术的文人到周庄,对我们周庄人也是一种动力。”庄春地如是说道。时任周庄文化站站长的庄春地,根本没有认识到周庄的价值在哪里。庄春地生在周庄、长在周庄,当时的他对周庄的价值完全没有概念。
1986年,阮仪三教授来到了周庄,他找到了公社,公社没有拒绝他。公社干部认为,你来搞规划可以的,但是没有钱。阮仪三教授说,他只是想找到知道周庄历史文化的人。
庄春地第一次和阮仪三教授首次见面是公事,阮仪三教授和庄春地说,明年他要带一帮学生来,问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周庄人文的东西。由此,阮仪三和他的学生一起,在保护的理念下做了规划工作,在规划中包括16个字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