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中谁去医院?摔倒、胸痛的变多了,呼吸道病例少了
疫情下的寒潮天,医院接诊什么病最多?
“今天(1月8日)0时起到下午2点,已经有40辆120救护车来了,老年患者居多,年龄最大的有96岁,其中不少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摔倒、骨折被120救护车送来急诊。”1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费爱华告诉记者,去年1月-2月,由于抗疫宅家,120送来的创伤患者每天不到10个人,而最近这两天创伤患者每天有50-60人。
四类人群医院急诊接诊数量多
费爱华表示,最近寒潮天以来,该院急诊接诊的主要有四类特殊人群,一类是受到创伤的人,有些在马路上摔倒,或在家里上下楼梯摔倒,喝酒引起摔倒的病例也不少;第二类是在家受到意外伤害的小孩;第三类是孕产妇;第四类是慢性病和基础性疾病患者。
医院接诊的第四类情况较多,且老年人居多,有些人本身就血糖高、血压高,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这类患者不少是凌晨时分通过120救护车送来医院。
“在1月8日的急诊记录单上,凌晨1点10分和5点10分都接诊了胸痛的病例,都是老年人。”费爱华表示,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夜里和凌晨上厕所,起床时特别容易摔倒,这些人群起床一定要注意慢一些,提防体位性低血压。这类疾病多数是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脑供血不足,引来低血压。
对于这类老年人群,费爱华建议,最好先平躺一会儿再起床,起床后先在床上坐一会儿,之后慢慢站起来。另外,费爱华也表示,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下降明显。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在一些儿科专科医院。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入冬以来呼吸科业务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管理办公室主任沈国妹表示:“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小朋友们都养成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
沈国妹进一步强调,呼吸道常见病等明显回落,但来看疑难杂症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患者则多了,这部分的门诊量较以往同期翻了一倍,不少是危重、罕见病例。
各大医疗机构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
为应对寒潮天就诊,各大医疗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
从2021年1月起,上海新华医院儿科夜间及双休日门诊服务升级:夜门诊实施预约制,双休日门诊专科化,方便患者就医。
“原先没有预约系统的情况下,很多白天上学、上班的患者及家长并不知道有夜间门诊,只能选择白天请假来就诊,这就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一些影响。”上海新华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卉介绍,有了夜间门诊的预约系统,患者可以在公众号或APP上预约,大大减少对生活的影响;对医生来说,可以预判门诊患者数量,提高看病效率。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每楼层都有温开水供应,配备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每个楼层有便捷的手机充电装置、一米线的标示、温馨的提示,让患儿家长尽可能做到保持有效的社交距离。此外,便民服务中心设有轮椅和平车租借、自助取款机、行李寄存、针线包、广播寻人、军人和残疾人优先就诊、免费电话等。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院后勤部门在门诊增加防风及保暖措施,在门诊出入口加设防风隔帘,保持室内温度。在出入口处做好防滑护垫,确保患者进入门诊的诊疗安全。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彭沪表示,当前,医院急诊工作情况较为平稳,针对突如其来的低温天气,医院有成熟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主任-护士长-部门值班长的24小时应急管理脉络,对于危重症患者、突发事件进行绿色通道应急救治。同时针对寒潮天接诊的创伤、心血管病人,医院也划分了专门救治区域,并针对性地准备了一些抢救床位等抢救物资。
此外,诸多医院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等,还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准备了姜茶。
- 标签:院校查询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