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一份无法割舍的事业
孙冰给江西的孤儿过生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成为一名志愿者需要热情和感性,那么坚持志愿服务、坚持做公益需要的则是执着和理性。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创始人孙冰对此感受颇深,从普通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12年时间,公益逐渐成为他一辈子无法割舍的事业。
时间回溯到2006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孙冰,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开始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日子过得平淡。他时常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一辈子:按时上班,准时下班。
一次同事间的闲聊,打破了他原本波澜不惊的平淡生活。“公司里有个同事是一家公益社团的成员,周末常常去做志愿者”。
一方面出于好奇,另一方面孙冰读大学时便对公益心存期待。“我找到了同事,请求他下次活动时带上我。”孙冰说,读大学的时候,苦于找不到合适靠谱的组织,有心无力。
孙冰和公益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记得,那次志愿活动去往上海第一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服务内容简单,在两个小时里,陪福利院里的老人说说话聊聊天。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但带给孙冰内心的冲击却持久而强烈。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就可以让他人感到快乐。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平淡的生活泛起涟漪,“公益好像有点意思”。
自此,孙冰加入公益社团,成了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几乎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忙碌的时候,他一个周末要参加5场公益活动。
随着对公益和志愿服务的了解日益加深,孙冰开始有了更多想法。“当时的公益社团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服务人群主要是孤寡老人,相对局限。”孙冰说,接触了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愈发感觉自己个人力量很渺小,希望自己可以发动更多人,做贴近普通人的公益。
2007年5月,孙冰正式发起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希望通过社会化服务的理念,推进公益创新,带动和影响更多人。
此时的孙冰已经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公益,2007年8月,他衡量再三,最终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瞒着家人,开始了职业公益人的道路。
从那时起,向阳花的种子被悄悄埋下。
“因为瞒着家里,我每天还是按时背着包走出家门,有点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孙冰说,公益社刚刚启动的那段时间,一腔热血渐渐被残酷的现实浇灭,“虽然知道做公益的路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没资金、没项目,到底要怎么干?”
直到2008年年初,凭借一步步积累下的经验和人脉,他逐渐参与到政府公益服务项目中来,跟志愿者们一起去上海长宁区仙霞街道开展空巢老人结对关爱,成为一项长期延续性公益服务项目。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在短短3周内,孙冰跟伙伴们通过努力募集到总价值30余万元的600多箱救灾物资,通过空运和铁路送到灾区。
从那时起,向阳花的种子逐渐破土发芽,开始生长。对孙冰来说,他的公益理念也开始逐渐趋于理性。
“有两三年的时间吧,我是没什么收入的。”孙冰说,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放弃,“我是个有些自负的人,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2010年,向阳花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组织,整体承接了仙霞社区的世博志愿者培训工作,从志愿者面试、培训、排班到上岗督导,每一步孙冰都亲力亲为,成了一名真正的“志愿狂”。
良好的口碑,踏实的作风,让向阳花一步步走上正轨,逐渐成为上海众多公益组织中值得信赖的团队。孙冰用3年的坚持,让向阳花真正“活”了下来。
向阳花,代表着青春、朝气、向上,从2011年开始,孙冰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聚焦于上海外来务工人群及其子女。
“上海有1000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么庞大的务工者群体,对应着同样庞大的留守儿童。”孙冰说,这是我们不得不去关注的一群人。
从2011年到2016年的6年里,向阳花持续推动融汇·家上海项目,聚焦“新上海人”,多角度全方位让他们找到归属感:他们收集整理政府发布的新上海人相关政策法规,以四格漫画形式进行传达;为相对贫困的新上海人二代免费开设舞蹈班、民乐班;发起在沪建设者留守子女上海行,7天的夏令营活动,孙冰和伙伴们共发动了上海3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
2016年,一次贵州山区探望留守儿童的经历,让孙冰有了新的想法。
那是一场简短的对话,发生在孙冰和一对留守的小姐妹之间。
“想不想爸爸妈妈?”孙冰问。
“想。”姐姐悄声说。
“想爸爸会做什么?”
“看照片。”姐姐说完,便跑到屋里,回来时手里拿着张照片。
孙冰对那张照片印象深刻——一寸照,边角磨损,有些泛黄,看起来是孩子爸爸很年轻的时候拍下的。
孙冰问:“想妈妈吗?还记得妈妈长什么样吗?”
读一年级的妹妹特别认真地想了想,说:“不知道,因为妈妈连一寸照片都没有。”
这次探访结束后,孙冰决定做一件事,发起“两地书”项目,以拍摄照片的形式,还原上海外来打工者与留守儿童间的生活样貌,做成相册进行互相传递。向阳花成为桥梁,集中拍摄和收集大人们在上海的生活,装订成相册后通过志愿者传递到家里,同时,志愿者拍摄家中孩子们的照片,带回上海。
后来,这个项目被外来打工者亲切地称为“隔空团聚”,是一种团聚的折中方式。“希望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之间,有一份团聚的喜悦感。”孙冰说。
在5月31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召开的“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主题座谈会上,孙冰用一句话对公益作了诠释,他说:“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世界,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
作为“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孙冰跟其他获奖者多多少少显得有些不同。
“做公益的大多都是年轻人?很多人都选择兼职做公益?”孙冰说,年轻人无所畏惧,有热心有热情,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压力纷至沓来,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职业公益人孙冰从不回避谈钱,“作为公益组织,自己先活好了,才能想着让更多人过好”。
在孙冰看来,向阳花首先是以公益为底色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了维持日常运转,向阳花围绕公益创新,为政府、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公益服务。这是孙冰作为职业公益人最理性的部分。
但是,他无法改变的是内心最感性部分的公益初心。比如每年夏天,向阳花都会组织发起山区支教项目,除了依托基金会少量资金支持,向阳花需要自己进行补贴和投入。7月中旬,支教队伍已经分别前往贵州遵义道真县、江西吉安遂川县,阿里巴巴的1万元正能量志愿者奖金,孙冰几乎都投入到支教项目当中。
“我希望公益是可循环的、专业的,是有造血机制的。”孙冰说,社会上对志愿者有很多偏见,甚至有道德上的“绑架”,认为志愿者就是要付出,不该谈“钱”。
孙冰希望志愿者、公益人可以早日“解绑”,“做志愿者,不是耀眼的,也不是光芒四射的,他们也是普通人,在做一件普通的事。”孙冰说,只是这件事,是关于公益,是帮助和影响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好。
许亚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