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
慈善是人类的文明之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回顾过去,我国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慈行善举从未间断过。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时代的慈善精神开始在神州大地苏醒。以1994年我国第一家以“慈善”命名的全国性公益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为重要标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已走过了25个年头,在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方面做出贡献。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八十八条“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中,特别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也为中华慈善总会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华慈善总会积极贯彻《慈善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以实际行动践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宗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也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历经八年的实践与探索,慈善文化教育从试点到全面覆盖,截至2018年年底,该项目已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多个市(地、州、县)的近万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近千万。“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已成为新时代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大实践,为全国创造了新经验。
立足慈善 培育幼苗
中华慈善总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国乃至海内外形成了自身的影响力。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敢于人先,勇敢跨出慈善文化教育第一步,邀请教育界、慈善界专家集思广益,共同研发出我国第一套系统的中小学慈善类读物——《慈善读本》。以《慈善读本》为载体,一场立足慈善、依托教育、着眼长远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广泛深入、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八年来,项目在实践中慢慢充盈,日渐成熟。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是基于慈善文化在学校中的发展建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由中华慈善总会启动,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以多元化的筹募手段为途径,以《慈善读本》为载体,提供校园慈善活动支持。旨在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在多彩的团体活动中,肯定自我和他人,积极开朗学习生活,弘扬慈善精神,播撒爱心种子。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历时八年,“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多个市(地、州、县)的近万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近千万。各有关学校,当地教育局、慈善会纷纷制定项目实施的具体规划,将播撒爱心与提升教育品位和教育教学实效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创新了德育课堂、丰富了学生德育生活。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从试点走向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系列寓教于乐、生动丰富的特色活动。以陕西省慈善协会为例,从2011年11月开始,联合省教育厅实施中小学慈善文化教育项目,经过十校试点、千校实施,到全面推广,到2017年已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全省80%的中小学校,近400万师生参与了这一教育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将中小学慈善教育作为新时代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纳入德育工作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六个一”教育活动。安排部署全省中小学校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举行一次慈善主题班会,写一篇慈善故事作文;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慈善演讲大赛,进行一次慈善征文评选,开展一次慈善文艺活动。
再如陕西省的慈善课堂、佛山市南海区的慈善文化书信节、武汉市的流动图书室、浙江台州市的主题文艺、武术展示、昆明市师生共同创作的慈善歌曲等,以及各项目学校表演慈善歌曲、小品,以捐废旧衣物、纸张培养学生们节俭养德、保护环境意识;通过班会、游戏、演讲比赛、慈善绘画、手抄报等形式,请孩子们表达感悟和体会,学生、家长和老师跟随项目一同成长,满载收获。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学雷锋活动、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传递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信念。
同时,在试点学校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研、经验交流等教育活动,通过多次全国性宣传会议、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邀请效果显著的省市地区试点慈善会和学校分享经验,总结方法。中华慈善总会借助《慈善》杂志这个平台于2012年3月发起“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万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参加了征文活动,并向《慈善》杂志社推荐征文稿件近6000余篇。
通力合作 成果丰硕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实施,正是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慈善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跨越,是从物质慈善向物质慈善与精神慈善并重发展的重要一步,有着明显的社会示范性和推广性,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全新尝试。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证明,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在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浓厚了和谐社会的慈善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向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转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也明确提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举措。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不仅使慈善会、教育部门和学校、师生和每个家庭联结在一起,政府部门及共青团、文明办等机构,企业和企业家、知名人士、学者和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进来:有为家乡中小学校捐赠《慈善读本》的老红军;有为母校捐赠以开展项目的民政部干部;有为女儿就读班级全体同学组织活动的学生家长和为全校师生捐赠《慈善读本》的已经退休的老校长……温暖动人的故事在项目中不断涌现。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慈善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跨越,从精神慈善出发,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全新尝试,无论在慈善会系统及行业中都具有创造性;《慈善读本》是我国第一套系统的中小学慈善类读物,具有特殊意义与独创性;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全国慈善会与教育等多部门开展项目而形成的工作机制本身也是创新工作的探索;各地所开展的特色活动也具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成功经验,项目开创了将慈善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先河,取得了社会认可的成果。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是造福民族未来,培养青少年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践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基因工程”“种子项目”。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称赞。
中华慈善总会将紧跟时代步伐,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局、学校,使“慈善文化进校园”及《慈善读本》进学校、进教材、进教案、进课件、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课堂形式、丰富课程内容,着力引导广大教师把“慈善文化课”讲好、讲透,讲得有意义、讲得有价值,使学生听得懂、学得好、理解深、认同强,从小让慈善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