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叶知识

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消防员辟谣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网传“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视频,中国消防紧急辟谣

  煤气罐着火后,先灭火还是先关阀门

  杭州消防员写下科普打油诗

  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

  事发地属于联排商铺,上下共有三层。周边店铺受到爆炸波及,墙体、玻璃、窗框以及空调外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事故发生后,一个关于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

  这个“业内人士”的培训视频声称,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不过,此番观点被业内人士戳穿。那么,煤气罐着火后,到底先灭火还是先关阀门?

  “中国消防”紧急辟谣:

  不要被其误导

  无锡一小吃店发生爆炸,引发网友热议。

  这两天,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里能看到这样一段视频,一穿白色制服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称先灭火再关阀门。

  事实是这样吗?

  记者身边一位消防业内人士感叹:“看来消防科普任重道远,视频中只是推销消防产品的冒牌货,并不是真正的消防队员,大家别轻易相信。”

  “中国消防”也看不下去了,在其官方微博上及时辟谣,并提醒大家“请不要被其误导!”

  那么,正确的操作又是如何?

  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

  第一种:

  在液化气钢瓶阀门完好的情况下,首选是关阀,阀门关了火就灭了。网上流传的“先灭火、后关阀,否则会回火导致爆炸”的情况,在液化气钢瓶着火时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在燃气管道着火时,如果快速关阀,会导致管道里压力快速下降,管道外面的压力比里面的压力大,才会把火压到管道里去造成回火。消防员在处置燃气管道着火时,首先会慢慢把管道阀门关到最小状态,把火焰降到最小后,再关阀灭火。这样是为了防止回火。液化气钢瓶瓶体和瓶口较小,相对来说压力较小,不会产生压力差,而且液化气钢瓶里面的压力比外界大。

  第二种:

  如果着火的液化气钢瓶的阀门损坏,可以不灭火,先把液化气钢瓶拎到空旷地带站立放置,再用水冷却瓶身,等待液化气燃烧完毕即可;烧着的液化气钢瓶如果在居民家中无法转移,通风良好且周边无燃烧物,可以先灭火,再用湿抹布等物品堵住瓶口,并送至专业的液化气站进行处置。

  第三种:

  如果液化气钢瓶横向倒地火焰朝下燃烧,钢瓶容易被火焰加热,到达一定温度后,瓶内的液化气受热膨胀,瓶体容易发生物理爆炸。再次提醒,在无法预判和无处置能力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电话,等待消防员到场处置,不要让燃烧的瓶体倒地。

  杭州消防员写了首打油诗

  科普效果好

  近年来,煤气泄漏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冲进火海,抱起着火的、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是什么体验?

  今年6月8日晚上,嘉兴市一县城有民房突然起火,现场火光冲天,很多居民都被燃烧的声音吓了一跳,火场中有人员受困,情况非常危急。当地消防部门接到火警电话之后,第一时间组织了相关救援力量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工作。

  在现场,消防指战员了解到,该处民房有2个煤气罐因阀门损坏,正不断向外喷着火舌,综合考虑现场状况后,消防员高超和朱绍彪立即在水枪的掩护下冲入火场,徒手冒险将2个煤气罐抱出火场,转移至安全区域。

  同时,其他消防员对租客、商铺老板等15名被困人员作了紧急疏散。1个多小时后,现场火势被彻底扑灭,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光是看着照片,大家都觉得心惊胆战。

  “当时什么都没想,群众的生命安全最重要,如果下次再碰到,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进去。”在接受采访时,两名消防员表达了相似的想法。

  滨江区消防救援大队浦沿中队指导员柴昊皞通过自己多年的救援经验,写了一首“打油诗”给大家作了科普——

  记者把它发在小时新闻客户端上,引发了大家的点赞。

  遇到“消防骗子”,要警惕

  近日,浙江消防部门也很头痛,一些企业经常会接到所谓的“消防部门”要求他们参加各类“消防公益课程”,就包括在网上热传的视频内容。甚至还有一些接到自称“xx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的电话。

  日常生活中,很多企事业单位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也很苦恼。

  一位受害者告诉记者,他们在参加培训以后都觉得似乎有点不太对劲,所谓的“专业人士”用一些危言耸听,甚至歪理邪说,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为此,浙江消防部门想通过钱江晚报提醒大家:

  1、消防部门面向社会单位的消防教育培训始终是免费的,不存在任何收费的品类、项目,更不存在所谓的“必须购买教材”。

  2、消防部门从不生产、经营、贩卖消防设施设备或器材装备,打着任何旗号强制销售消防产品的,均为骗子。

  3、坚持“三不要”原则:不要轻信陌生电话、不要急于转账、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

  4、注意鉴别当事人身份真假,查验好有关证件。

  当然啦,多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骗子就没有可乘之机。(记者 蓝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