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开通运营 助推油气管道智能化
12月2日下午,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我国。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形成,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石油董事长王宜林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管道是我国东北方向首条陆上天然气跨境战略通道,意味着在整体流向“自西向东”的基础上,我国天然气增加了“北气南下”流向,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网布局,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国产化推动管道装备制造能力升级换代
作为我国第三代长距离、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到开工建设、建成投运,始终受到中俄两国元首关注,是名副其实的“元首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总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最终抵达上海,新建管道全长3371公里,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工程按北段、中段、南段分段核准,分期建设。
工程施工难度大:管道沿线自然环境复杂,多年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带交替分布,冬季最低气温达-40℃,毫无先例和经验可循,有效工期紧,社会依托差,施工和项目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王宜林介绍,中国石油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管材制造、管道断裂控制、管道工程设计、管道施工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难题,“特别是管材、高压阀门、压缩机组等管道运行设备以及全自动焊机、机械化防腐补口等管道施工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有力推动了管道装备制造能力的升级换代。”
作为国内首条智能管道的样板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以“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理念,通过“移动端+云计算+大数据”的体系架构,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将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
依托科技严把能源质量关
工程投运当日,哈尔滨海关所属黑河海关现场关员携带取样设备,在黑河首站管道取样口采集了首份俄罗斯天然气样品,并带回海关离线实验室进行天然气气质检测分析,标志着海关对进口天然气的监管工作正式开始。
哈尔滨海关关长卢厚林介绍,为确保国内百姓用上优质的天然气能源,提升进口天然气检验监管质量和效率,哈尔滨海关把SCADA监控系统引入海关监管链条,实现了对进口天然气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流程在线监管。在学习借鉴霍尔果斯首站、瑞丽首站和成都国家石油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黑龙江实际,在中俄东线天然气黑河首站科学配置了计量设施、采样系统、水露点分析仪、烃露点分析仪等实验室检测设备和在线分析系统,确保进口天然气计量数据准确、气质符合要求。
“比如我们利用黑河首站海关离线实验室对国家强制标准、中俄计量协议规定的检测项目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判断俄罗斯天然气气质组分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达到对俄罗斯站场和黑河首站在线检测分析数据进行比对的目的,筑牢国门安全防线。”卢厚林说。(记者 瞿剑 陈瑜)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