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文化

中国父母给娃疯狂砸钱:是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最近,上海又双叒叕在教育圈火了一把。微博上一条#上海养个孩子到初中要80万#的话题被推上了热搜,引发无数宝爸宝妈家长的吐槽,并且大部分言论都是在质疑上海养娃才花80万?你在逗我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发布了一份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成绩变化,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据报告统计:

静安区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平均每个家庭的总投入接近84万元,其中教育投入超过51万元。

闵行区家长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的平均经济总投入共76.31万元,其中教育投入52万元。

然而众多上海本地家长却“不屑”的表示:

这可不是上海养娃家庭第一次备受瞩目,当然也不是他们想要借此炫富。在《中国式养娃:2019天猫亲子消费报告》中显示:人均养娃消费最高的城市排名,就是上海。

还记得喜剧电影《西虹市首富》的最后一幕吗?大富豪沈腾夫妇准备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裸捐出去,而马上就要签字的那刹那,母亲肚子里的孩子忽然踢了一脚。于是两人决定算一笔账,将孩子需要的钱留出来,剩下的再都捐出去。

可这一算不要紧,俩人从白天算到黑夜,从客厅算到卧室,最后列出一张几十米的“花销清单”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养个娃,现在这点儿上千万的钱财根本不够啊!

中国父母教育“砸钱开道”,美国父母有之过而无不及

当然,愿为娃娃抛万金的家庭肯定不止上海,毕竟“不能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养娃家庭的口头禅,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养娃家庭更是将牟足了劲儿的用往前冲,生怕一不留神就落了后。 一年几十上百万的开销,有80%都砸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过个暑假就花了快3万块,暑假还没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已经安排上了,当然全球旅游也不能落下,光报名就交了26000元…

别以为这种情况只在中国有,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报告,在美国,年收入6万美元到10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有一个2013年出生的孩子,养到18岁,需要花费24.5万美元。

当然,在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和西海岸加州(尤其是美版“魔都”湾区)这两个地方,基本上花销还要再翻一番。 以一个在湾区、准备幼升小的美国家庭为例,一个月他们的养娃花销主要是:

两个幼儿园+早教班≈每月5000美元。

课后班+私教≈每月1000美元起

钢琴/小提琴+奥数+体育运动≈每月1000美元起

机器人+编程+奥数+艺术+户外夏令营 ≈3 000美元起

这么算下来,一个月就要10000美元的开销,当然,这些还不包括孩子的衣服、鞋子、文具、书本之类,各种娱乐项目和外出花销,甚至偶尔去医院看病的开销等都还没有算进去。

果然,无论国内国外,想要培养牛娃,永远是烧钱无上限的。

一样的焦虑,不一样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继“直升机式父母”之后,进阶版的“铲雪机父母”又登上了教育舞台。

直升机父母是指过分介入儿女生活,保护或是干预其生活的父母,因为类似直升机一样的盘旋在儿女身边,故称为直升机父母。

铲雪机父母则是过分保护子女用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替他们推开前方一切障碍的父母,砸钱只是表达方式的一种。 比如不久前在美国史上最大名校舞弊案,就是父母用钱推开升学障碍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没错,在教育方面,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同样焦虑。曾经有一位圣母大学毕业的美国父亲分享到,有一次他向圣母大学捐了3000万美金用于校区翻新盖楼。结果在之后的感恩节晚餐聚会上,有16个朋友直接带着孩子过来,为的是想让他帮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圣母大学的推荐信。

你看,为了孩子一封推荐信,竖着耳朵东奔西走的父母,可不止中国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是同样的焦虑。 只不过,美国的父母更偏向于尊重孩子的意思。

中国父母的焦虑无非有三。

因为攀比所以焦虑

没有好的学前教育就进不去小学,进到了优质学校进不去“尖子班”也白搭,不能够拔尖也就意味着没有出息.....连锁反应下,任何一环都不能够出差错。

可以说,中国父母是“木桶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短板,当他们发现了短板之后,就急着要给孩子补短。 为了能够进入尖子班、为了能够在最好的学校有一个名额。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名校offer,此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

然而在美国,父母们明白所谓的“天才班(Gifted)”真的是为那些真正天生就在某些方面有过人天赋的孩子所设计的。自家孩子没有那个才能,就是没有,生拉硬拽只能勉强入门,想要追上“天才们”的后续进度,可是难上加难。

所以,美国父母们的钱都是花在寻找孩子真正的天赋所在,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新的事物,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找到所爱,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以及热爱的领域深入学习和探索。 只有找准孩子愿意去努力的方向,才能够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到,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正是因为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什么都想要给孩子们最好最棒的

觉得这个学校是最好的,就找学校的录取偏好花大价钱去培养孩子,觉得这个活动是最好的,就四处找人打点求一个活动名额,觉得这个项目是最好的,就逼着孩子从头学起日后好能够一次为谈资,觉得藤校是最好的,所以进入世界藤校成为学习最大的目标。 可做为最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每个孩子都真的需要最好的吗?

顶尖寄宿美高好不好?肯定好,毕竟就读的学生非富即贵,毕业生基本哈耶普斯,人均素质高极了。但正是这样的学校,却越是告诉自己的孩子们:“我们不鼓励你追求藤校,而是希望你能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不仅是学校,父母也同样如此。他们明白应该给孩子最合适的,而不是最好的。

因为渴望一帆风顺,所以焦虑

每一位孩子都是从家长身上掉下来的心尖尖,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顺顺利的长大呢? 所以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在升学中一切顺利不走弯路,在生活中平平坦坦不遇坎坷,就算再苦再累花再多的钱,做父母的也要全力为孩子铺平道路,让孩子走在最前方,看最美的风景。

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可有些家长并不能把握好“呵护”的度,否定孩子本有的思想、意志和愿望;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第二人生”,尽力避免他们走任何的弯路错路。

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父母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一起尝试不同的活动上,并且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们都更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们明白热衷于为孩子设计一条精美成长路线的家长,多数会失望。只有允许孩子们走一些弯路,他们才会成熟的更快,因为这是他们必经的成长之路。

教育和钱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是的,好的教育确实可以花钱买到。顶尖的学校和良好的师资是孩子发展的沃土;长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投入让孩子不再拘泥一小块天地,多方面的发展成长;优质的物质支持能够让孩子走的更快更远。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中美,都在不留余力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疯狂“砸钱”,毕竟在这个时代先人一步,就可能步步先人。

然而,好的教育并不一定都能用钱买到。孩子的情商、抗挫能力、思维能力;家庭的陪伴、亲子之间的和睦、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这些都不是用钱能够买到,也不能够用钱来衡量的。如果盲目的给孩子投入大量金钱,可方法不对、地点也不对,只能够培养出一个个不知人间疾苦“巨婴”和没有意识的“学习机器”罢了。

富裕人家的或许是好的,但谁说家里没有足够的财力,就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投入了多少金钱,每天都有多焦虑,每时每刻都在东奔西走有多累。比起盲目“砸钱”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欢自己,这才是做父母的最该“全力投入并焦虑”的正经儿事呀。

— END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