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关,河西走廊咽喉,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不是秦始皇修建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地球上最显眼的建筑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五公里处,这里是一调狭窄的山谷,嘉峪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连陲锁钥。
嘉峪关自古在军事上是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在商贸领域更是著名的交通要塞,地处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是古代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处,万里长城有三大奇观:东端山海关,中部镇北台,和西端的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造时间上比东端的山海关早了九年,是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六十公里。
明朝建立之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河西走廊中部建造关城,这里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山,关隘就建在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明代,东部的吐鲁番地方统治政权日渐强大,经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地区,自嘉峪关建成后,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又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防御体系,整座防御工事内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完整的防御体系,壁垒森严,坚如磐石。
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六米高的土城,占地两千五百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三万三千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配套设施。
嘉峪关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墙高九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座门,门外分别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为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十七米。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直达城墙顶部。
内城西门柔远,“柔远”指的是怀柔政策,明王朝为了安抚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光化门,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所铺石条开采自黑山。
光化门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城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十七米,精雕细刻,五彩装饰。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仍然巍然屹立。
罗城和箭楼,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军事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环环相扣。
角楼和敌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执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古代的兵器库,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瓮城,嘉峪关东西两座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二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思是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坚固防线。
长城第一墩,也叫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八十米高的悬崖上,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
明代时期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如古诗所写:“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石关峡悬壁长城,又名水关峡,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 标签: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