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新闻  茶叶资讯

2011年的白牡丹散茶,闻起来毫无香气,是存坏了还是做旧茶?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9-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

上周末时,有位茶友发来私信。

“这个白茶是10年的,闻起来没有香味,能不能是做旧的?”

不得不说,这位茶友的提问,非常具有典型。

对方发来的干茶图片,究竟长什么样?

这里暂且先卖个关子。

抛开图片,光是从茶友的提问内容。

也能猜测到,他十有八九是“遇茶不淑”。

为了弄明白这背后的逻辑线,诸位看官们,不妨先思考这两个相关问题。

市面上真正的10年陈老白茶,数量多吗?

普通茶客能不能买到?

将时间线倒退,2011年的白茶产量,不比今日。

当年生产出来的茶,精品部分要么是被陆续消耗了,要么是在资深藏家手里,要么是被茶农/茶商少部分自留。

再减掉储存不当,存坏变味的部分。

总之,能留到现在的,数量肯定不多。

就算有,价格肯定也不便宜!

如果是买10年陈以上的白牡丹,每斤价格不到千元,是便宜了?还是买亏了?

每斤不到千元的优惠价,买到10年陈的白牡丹。

这个价位,乍一看很实惠。

但实则是,买亏了。

因为按这样的价格,很难买到年份真实的,大多是年份做旧的!

说句实在话,每当遇到开场白是“我这白茶是十几年陈”时,村姑陈下意识就会感觉不妙。

从行情看,年份越高的老白茶,存量越少,价位越高。

因此,也更容易成为做旧茶的重灾区。

对普通茶客而言,如果不能确保购买渠道100%靠谱。

那么,直接购入十几年陈的老茶,本身就是风险很高的买茶行为!

《2》

存了10年以上的老白茶,没有香味正常吗?

不正常。

香气,是好茶的灵魂。

一款白茶不管是存一年、存三年、存五年、还是存十年,都要保留纯正茶香。

甘香醇厚,茶香悠扬,才是老白茶本色。

品质能达到及格线的白茶,离不开有香、有水、有韵。

要是说,这款茶的芳香物质含量奇缺,茶香极其寡淡,闻起来几乎没香气。

那么这款茶,显然是品质堪忧。

不管怎么说,它都不是一款好茶!

既然如此,回到前面那位茶友的留言提问:

一款10年陈老白茶,闻起来没有香味,是不是就能证明它是做旧?

答曰,有这个可能,但无从推理。

导致老白茶闻起来没有香气的原因,可能性有很多。

可能是先天产区环境太恶劣,茶青原料内部的风味物质、芳香物质含量有限。

可能是加工方式太粗糙

将采下来的茶青随意晾晒,摊得太厚,娇嫩的青叶被高温暴晒等,导致呈现茶香的物质大量流失。

甚至是,直接人为恶意做旧

或是渥堆,或是暴晒,总之采用极端的制茶手段,将新茶外观快速摧残,使其变得苍老沧桑,再虚报上“高龄”年份。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没有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加工。

茶叶内质严重受损时,都有可能导致做出来的白茶,香气表现寡淡,毫无可圈可点处。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

即,白茶被存坏了

茶叶的保存,要求很严格,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一旦出现密封不良,干茶跑气,茶香变淡,茶叶受潮等情况,很容易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不过,不论再怎么去推理,闻起来没有香味的白茶注定不是好茶。

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3》

行文至此,让人更是好奇。

那位茶友遇到的10年陈老白茶,长什么样?

从实拍图看,干茶外观颜色,非常具有做旧茶的典型病症。

叶片以暗褐为主。

连接芽头与叶片的茶梗,颜色有些黑褐。

在一片黑褐色背景衬托下,银白的芽头格外显眼、突兀。

一开始将心里的猜测,直言告知茶友时,那位茶友还非常不理解。

“我为了提防做旧茶,特意避开饼茶,专门挑散茶来买。怎么,散茶也有做旧吗?”

嗯嗯,是的。

白茶的做旧,从来不分散茶与饼茶!

虽说,从市场行情看,做旧茶饼的出镜率更高、更频繁、更常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购入散茶就可以高枕无忧地避开做旧茶风险。

还是那句话,买茶时,不能只肤浅地停留在表面。

不能单看一款茶的外在条件。

比如说,认为这款茶包装精美好看,觉得这款茶的年份足够老,觉得老白茶里散茶还蛮少见的,觉得这款茶的价位适合……

然后就直接入手。

这样做,容易踩坑中招。

买茶时,为避开种种劣质问题茶,最实用的方式是抛弃外在,回归本质。

从一款茶的外观、香气、滋味等综合表现上分辨,更能精准分辨出优劣真假。

在买茶过程中,才不会频频为了做旧茶,交出大笔学费!

《4》

令那位茶友郁闷的地方,还有一处。

“买茶时我仔细看过了,这款茶的颜色也没有全黑啊,也有层次过渡,芽头还是白的。”

不能这样理解。

层次过渡≠颜色脱节。

村姑陈平时在文章里写,自然陈化出来的老白茶,颜色层次过渡自然。

以白牡丹为例。

在新茶时,叶片是嫩绿的,葱绿的,砂绿的,颜色鲜嫩可爱。

等到存放多年后,在密封干燥避光保存下,叶片内部的呈现绿色的叶绿素等物质不会贸然流失。

只会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转化为更暗一份,更深沉一份的绿色。

比如,由嫩绿转为苍绿。

比如,由葱绿转为黛绿。

比如,由砂绿转为墨绿。

绿意的色系层次,在递进转变。

而不是一下子由绿转褐,由绿转成黑褐,直接360度全方位跨越式转变。

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丝毫看不出它在新茶时期的特点。

常言有道是,岁月从不败美人。

自然老去的人,即便脸上爬满皱纹,依旧能从五官看出年轻时的眉眼姿态。

要是动用多种整容方式,在一张整容脸上,注定会看出不少痕迹。

白茶的陈化,也是如此。

人为做旧的跟自然陈化出来的老茶,从层次过渡上,能看出明显区别!

更何况茶友发来的这款茶,图片上看起来,视觉观感很别扭。

芽头的颜色是簇新的,银白的。

而叶片颜色却偏向暗褐,单调。

互相衬托下,形成强大反差,这是颜色脱节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做旧方式容易改变叶片颜色,而难以扭转芽头的颜色。

毕竟,白茶芽头内部呈现为笋状,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密布着白毫。

要想让白毫颜色从银白亮白,转变为银灰灰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由此,恰恰可以证明。

看起来芽头新,叶片暗褐的白茶,摆脱不了做旧嫌疑!

《5》

“能不能帮我看一下,这茶像不像做旧的?”

类似的提问,出现频率极高。

不夸张来讲,已经达到每日一问的概率。

在后台留言区里,俯拾皆是。

然而,在这些求鉴茶的提问里,十之八九发过来的图片,一看就是典型的做旧茶。

叶片或黑褐,或黄咖,或红褐。

这款茶传递出来的视觉观感,就毫无半分自然陈化痕迹。

一开始时,村姑陈也很纳闷。

怎么茶友们踩坑到做旧茶的几率,竟然这么高?

转而一想,又释然了。

前人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对茶来说,也是如此。

但凡是让你起了疑心,打算多方求验证、验明正身的“老白茶”,或多或少都有问题!

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文章。

,江普生,梁祝的简谱,我和我的祖国简谱 http://www.cityruyi.com/lm-1/lm-1/869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保定将承接首都功能,斯依娜,爱的色放土豆网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