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茶叶新闻  茶叶资讯

3个错误的泡茶方式,让白茶、红茶、乌龙茶面目全非,记得要避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

有一堆书要读。

有平板阅读器上下载的,有买了尚未拆封的,有拆封只读了一点的、一半的……

原本的计划,是一周读一本书。

就像老师布置了作业,总有要交的一天,不能一拖再拖。

奈何最近忙着试茶,红袍之子、十二金钗、各式各类的岩茶,一周一本书这件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关于读书,有很多金句。

最近喜欢的是林语堂的一段话,他说: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深以为然。

一开始,读书大多是为了求学升学,为了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为了求得真知灼见。

到达“优雅和风味”,那可就是另外一层境界了。

有的书,虽然看起来平淡,没什么翻转和波折。

但用心读来,就会让人心生敬意,会被作者的人生巧思和生活细节所打动。

可见,藏在细节里的感动,才更令人惊喜。

《2》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可以说,隐藏在每一个角落。

泡茶,处处都是细节。

“好茶买到手,错误冲泡毁所有”,这句话简直太符合大多数茶客现在的处境了。

前些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句顺口溜:

“红茶量不对,酸涩入口中;乌龙出汤快,韵味少一半;白茶煮更佳,风味多一倍。”

所阐述的,正是一些常见的泡茶细节。

但等到回过头来仔细阅读,才发现,竟然全部是错误的。

于是乎,便想着整理成误区合集,一次性给大家解释清楚!

误区一:红茶量不对,酸涩入口中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指泡红茶如果投茶量不对,就会导致茶汤喝起来酸涩。

可事实上,红茶的“酸”并非过量投茶所引起。

投茶太多,确实会导致茶水比例失衡。

茶多水少,茶汤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物质过量,冲泡出来的茶叶,难免会带着浓酽苦涩的滋味。

形成茶汤涩味的主要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类物质,它是茶叶中与生俱来的。

但这种涩味可以避免,通过精湛的加工,以及正确的冲泡,使得泡出来的红茶几乎没有什么苦涩味,反而清甜稠滑。

可红茶中的酸味,是如何引起的呢?

红茶发酸,实际上代表品质存在缺陷。

红茶虽然是全发酵茶,但发酵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工序,制作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的掌握,都取决于制茶师傅的经验。

如果遇到了一位不上心的制茶师,温湿度失衡,就可能发生发酵过度的情况。

如此一来,在后期的品饮中,就会发生茶汤发酸的现象。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红茶出现酸味是品质原因,而非投茶过量所导致。

当然,如果我们相应减少投茶量,确实会减少红茶中的酸涩感。

但这不是品质得到了拯救,而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红茶中的酸味物质依然大量存在着,只不过被水稀释过后,便不那么明显了。

而增加了投茶量之后,酸味就被放大了,也就变得更加明显。

但无论如何,投茶多也好,少也罢,红茶都不应该有酸味。

《3》

误区二:乌龙茶出汤快,韵味少一半

乌龙茶,是一个大类。

目前比较主流的乌龙茶有四类,分别是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其中,闽北乌龙的代表,就是我们的武夷岩茶。

接下来,就以武夷岩茶为例,解开这个冲泡的误区。

老一辈的人常说,闷茶,茶叶才能出味道。

闷茶,也就是如今所说的闷泡。

让茶叶长时间的浸泡在水中,延长出汤时间,就可以达到闷泡的效果。

所以大家都称,闷泡和快出水是一对天生的冤家。

但是,茶叶到底能不能闷泡?

有的人说,老茶可以闷,新茶不能闷;

也有人说,发酵程度高的茶适合闷着喝,比如岩茶、红茶,熟普,发酵程度低的茶要快出水,比如绿茶和白茶;

还有人说,好茶不怕闷,想要知道茶叶品质如何,一闷便知。

然而现实看来,所有品质好的茶叶,都不提倡闷泡。

武夷岩茶,亦是如此。

一来,闷泡会让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过多释放,齐刷刷地落入汤中。

入口的时候,那股强烈的苦涩感,早已超出了味蕾所能承受的最大值。

这不仅是一种折磨,还浪费了一泡好茶的风味。

二来,品质过硬的茶叶,完全不需要闷泡,快出水就能体现出好的韵味。

内质充足的岩茶,经过沸水一冲泡,前后不过三秒的时间,就能释放饱满的滋味物质。

而只有那些内质不足,品质有缺陷的岩茶,才需要用闷泡来增加“韵味”。

说白了,养分不够,闷泡来凑。

三来,武夷岩茶的真正韵味,并非苦涩霸道,而是岩骨花香,香清甘活。

那些太苦太涩,甚至苦到舌头发麻的岩茶,未必是好茶!

出于品茶的目的,想要真正享受武夷岩茶的美妙,快出水才是王道!

《4》

误区三:白茶煮更佳,风味多一倍

的确,白茶适合煮着喝,尤其是老白茶。

一般来说,新白茶适合用盖碗冲泡,因为其中各种物质较为活跃,如果贸然煮茶,很容易出现苦涩感。

反之,老白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后,苦涩物质被包裹起来,并生成其它的络合物。

只要煮茶方式恰当,老白茶就可以获得顺滑醇厚,不苦不涩的汤感。

但是,老白茶并非只能煮着喝。

从充分利用茶叶养分的角度来看,先泡后煮,更为合适。

首先,用盖碗泡老白茶,能品味到每一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变化。

不论是药香、粽叶香、枣香、陈香、稻谷香……都能一一捕捉,清晰明了,不错过任何细节。

汤水中,厚度渐渐加深,愈发饱满稠滑,让人不禁想要探索其中的奥妙。

等泡到七八冲,或是十来冲,彼时老白茶当中的养分已经释放了绝大部分。

在沸水和坐杯之下,已经不能榨出更深层的内含物质了。

那么,才到了煮茶的最佳时机。

将叶底全部倒进煮茶壶里,加入冷水,打开电源。

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老白茶中深层的养分也不断释放出来,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而试想一下,跳过泡茶,直接煮茶,便会错过感受每一冲香气滋味变化的机会。

那么,这样喝茶着实有些囫囵吞枣。

有时间的话,还是好好坐下来,先泡后煮吧。

如果实在想偷个懒,或是招待很多客人,那么直接煮茶也未尝不可。

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不同意境,自有不同的饮用方式。

《5》

当今,真相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却难以辨别。

毕竟,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真假信息混杂,难以分辨。

而即便是事实,也难逃反转、反转、又反转的命运。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知道这是个谣言,就会停止传播。

甚至不需要是“智者”,普通人就能做到。

而真正的智者,关键在于分辨出这是不是谣言。

茶圈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唯理性思考者,才能脱颖而出,不至于成为随波逐流的那一滴水。

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h钢规格型号尺寸图片,女人bi,2021清明节哪天上坟最好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