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华章》之李宁:从亚运会到冬奥会,见证愈发成熟的中国
编者按: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新华社推出大型纪录片《盛会华章》,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回眸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亚运会,2008年首次举办奥运会。30多年来举国奋进的体育征途,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纪录片中,许多受访嘉宾都谈到了这三大赛事对他们、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陆续推出纪录片嘉宾访谈,包括“双奥”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1990年北京亚组委秘书长、2000年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铨,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2008年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霍震霆,体操奥运冠军、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原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等。希望从他们的个人记忆中,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李宁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在其运动生涯中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创造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退役后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宁”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顶级体育用品品牌之一。他曾担任亚运会和奥运会的火炬手,是中国体育不可多得的标杆型人物。围绕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围绕三大赛事举办对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李宁先生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分享了他的个人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李宁先生(简称“李”)的采访实录(采访时间:2021年12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从派运动员到国外参加国际大赛,到我们自己举办亚运会这样的综合性洲际大赛,您认为有什么特别意义?
李:其实在早期的(对外)交流,我们体育的交流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对外交流里面,很排前的那一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第一次派出这么强大的庞大代表团去比赛,那么我们有机会按照国际规则去竞技,在那里去寻找我们的位置,最后拿到冠军。那样一个过程,其实给我们打开了很多眼界。
以当时来讲,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不太认识我们中国人,世界通过这样一个亚运会,对中国有了一个可能更深的认识,中国人也对世界包括对世界的规则,对世界的一些标准要求也有一个认识,所以我想对于国家来讲,亚运会其实是促进我们整个国家向世界主流发展的步伐。
其实体育也是需要很多投入的,以当时的中国经济条件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各个企业对于体育那时候的理解认识,不像今天那么深刻。
我那时代表健力宝来谈这样一个合作(赞助亚运火炬接力),整个健力宝在体育、亚运会方面的这种投入参与,也给整个国内很多企业带来一种对体育的新认识,而且对中国如何去做我们国家的品牌、中国品牌建立信心。
问:您曾担任1990年亚运会火炬手和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有什么特别感受?
李:亚运会毕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那种洲际的综合运动会,所以在那个时候,组委会还是(有)很多创意,那个时候组委会他们策划希望在西藏取到火种。这样一个取火种仪式,从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参与度上体现得特别好,本来我是壮族,然后达娃央宗是藏族姑娘,其他的姑娘也都是汉族和其他民族,整个仪式感非常强。
1990年8月7日,负责采集第十一届亚运圣火火种的15岁的藏族姑娘达娃央宗将火种交给李宁。新华社资料图片
问:当时您去念青唐古拉山参加采集火种仪式的时候有高原反应吗?
李:去那儿以后高原反应非常非常明显。因为可能在高原上我还穿了背心、短裤,所以后来就有点感冒了,所以我回来路上就已经脑袋开始有锤子锥脑袋的感觉,所以到了晚上热地书记来看望我的时候,我已经看不清楚他了,我就躺在那儿。
其实从传递的过程当中,他会自己去点燃他对体育精神的一种理解,这种激情会让他更多地去理解体育,然后反过来对他的生活,对他的环境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力。所以火炬手在参与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给自己一种激励,一种提升。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前体操名将李宁手持火炬。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问:北京奥运会您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在空中漫步点火的经典画面,是国人记忆中永远难忘的一幕,你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
李:当时是有点难度的。那时候我已经45岁了。恐高症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后来我找了一个自己的方法,就是眼睛从头到尾都看着我的手,基本上我都把我的感觉(放)在半米之内,所以这个解决了很多,也让我不至于有更多的分心。
所以说为了要非常非常的保险,所以在那个(火炬)里面他们又加了两个小电池,在整个过程有电池一直打着,不管怎么吹,火就一直在保持不变,结果就那两个小电池,一下把我重心也改了,我的脑袋哐就下去了,本来是这样走的就变成(歪的),还在后台临时调这个动作,绑腰的位置又进行调整,最后才调整到平衡的那一下,其实挺提心吊胆的。
这样一个任务,就落到我身上,这是一个光荣,一辈子的光荣。但是作为我们来讲,更多想到这是一个国家任务,要把任务完成、要做好。没有第二次,像我们比赛,失败了可以再来,这个不可能,就是说必须得要完成,所以所有的人都在为这个过程在做这个努力,所以我们心情也是一样,更多是提心吊胆地把这个工作尽量要完成,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地完成。
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这是在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瞬间。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问:您觉得双奥之城梦圆,对我们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升?
李:所以像奥运会这样的综合运动会,能够在中国举办,对于中国人而言,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欣赏了解体育的一个机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确实给世界一个震撼,给全球华人一个振奋。整个开幕式的这种积极向上和弘扬体育精神,还有融合中国文化的呈现,我觉得做得非常成功。
每一次这种大型运动会,给中国体育的推动是非常显著的。中国人在大型的竞技赛场上不断创造奇迹、创造超越,很大的程度上反过来除了促进我们的体育发展之外,也给国人很强的一个自信心的提升。
现在中国人已经非常自信,因为我们在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在那个行业能够找到发展空间,而且都可以跟世界竞争。很多项目你是可以追求、获得、实现你的这个梦想,实现你的目标的,你是可以向冠军挑战的。这个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整个国家民族自强、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冬奥会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冬季运动项目的提升、发展,会带来一个契机。事实上在筹办的这几年,中国的冬季运动在整个国家(范围)都已经开展了,我都投有十几个冰场,还有一个雪场。这个过程当中,也培养了很多管理者。
这些综合运动会的举办,也会给我们企业、这个行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契机。我想这个促进还是一定会很有价值的。
“李宁”2022年冬奥会赞助加拿大单板滑雪协会和匈牙利滑冰协会
问:从90年亚运会到08年奥运会,再到22年冬奥会,您觉得这三大赛事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阶段性的意义?
李:像90年(举办亚运会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是个勇气,你有没有勇气去参与国际大型赛事的承办,因为很多条件不一定具备,所以那个时候能够做出来说明我们那时候国人、那时候国家已经开始有勇气了。到了08年(奥运会)更多其实是一个就是说叫做自信,自信的建立,因为你已经跟国际有了广泛的交流。所以加入WTO了,你开始按照国际的规则来做。
现在举办冬奥会我觉得更多应该是成熟。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对我们的需求,也不像过去那样了。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冬奥真正做成既能符合未来,也符合我们,也符合国际的需求,这个真的是一个成熟(的体现)。
中国的社会巨变,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身边和在整个社会都能看到。其实中国还在成长,还有很多东西并不能够完全掌控或者了解,冬奥会促进中国未来(的发展),它会变成一个更成熟的社会。
“体操王子”李宁担任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形象大使。2014年4月26日,李宁在发布会上致辞。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问:您这一辈子做过优秀的运动员,也做过国际组织的官员,现在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这些不同的身份,您最喜欢哪一个?
李:人生年龄段不一样,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年轻的时候能做运动员,能够代表国家去比赛,是一辈子的荣耀。有机会在国际体育组织里面工作,也了解了很多体育的文化、组织的文化。现在做企业也是一种挑战,能让自己不断地通过企业的经营,获得一个进步。
当时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中国还不太开放,跟国际交流也很少,但是我们运动员已经由国际的品牌,日本的、德国的、欧洲的,他们来做一些这种赞助。
这是李宁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获得满分后欢呼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后来有机会要做这个体育用品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建一个中国的自己的品牌。无论什么名字,一个品牌它是需要去建立的,它不是说你今天做了明天就是品牌了,他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100年这样来积累。所以那时候我希望做一个中国品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激励中国人的信心。
作为中国人,为中国争光,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说拿一个冠军,因为很大一个程度我们还是需要让我们的民族,让我们这个时代和未来的年轻人,能够生活得更加有激情,更加健康,更加有承受力。
出品人:许基仁、陈凯星、邹声文
制片人:周杰、薛剑英、齐慧杰
监制:江红、彭东、曹剑杰
统筹:李丽、焦旭锋、姬烨
记者:江红、李丽、王楚捷、卢羡婷
剪辑:廉奇达
摄像:黄卫、梁炳全
编辑:梁金雄、郑道锦、吴博文
新华社体育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000728国元证券,右眼跳,菠萝蜜大片 http://www.cityruyi.com/lm-2/lm-3/19624.html- 标签:,风俗媚娘官网,谷歌新漏洞,罗伦迪萨
- 编辑:茶博士
- 相关文章
-
《盛会华章》之李宁:从亚运会到冬奥会,见证愈发成熟的中国
编者按: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新华社推出大型纪录片《盛会华章》,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回眸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亚运…
-
周冠宇:我值得拥有这个席位 面对偶像阿隆索只要有机会就会尝试去超越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3月24日电(记者许东远、李博闻、董意行、朱翃)五盏红灯熄灭,从7岁开始接触卡丁车的少年,如愿驶上了自…
- 迟来的奖牌牵新惊喜 中国奥运军团创两项历史之最
- WTT多哈站:日本女双夺冠瑞典男双称雄中国台北混双问鼎
- 大阪直美直言自己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称比赛心态已有改观
- 亚运水质如何保障?杭州这个AI实验室告诉你
- 惊艳!20多家国内媒体“打卡”绍兴亚运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