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叶养生  茶叶保健

茶叶图片(茶叶图片绘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茶叶图片(茶叶图片绘画)

 

喝浓茶易产生便秘症。茶叶中的鞣酸不但能与铁质结合,还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块状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导致便秘症的产生。对于患有便秘症的老年人就会使便秘更加严重。

中国人喝茶由来已久,国内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就曾经记载说,早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古国地区就曾经向周武王进献过茶叶,这也是国内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

到了汉代,茶叶开始作为商品广泛流通,早在西汉时期的公元前59年,四川人王褒就在他买卖家奴的文书《僮约》中留下了烹茶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与茶开始相互结合,鉴于长期纵酒的危害,当时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唐代时,吃茶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经手录》就记载说,当时唐帝国境内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不得一日无茶。

尽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茶叶真正的流行却是从唐代开始,中唐时期,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约733—约804)更是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到了宋代,饮茶开始更广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当时人记载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由于茶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因此宋人自己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也正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

从赵匡胤开始,宋朝历代皇帝都是爱茶之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当时,在北宋首都开封,甚至在冬天的雪夜里,都有专门的卖茶人提茶瓶人在卖茶,以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官吏或是市民食用。

因此,宋徽宗甚至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前方的几个人正在制茶。

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以茶待客,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饮茶风俗自汉朝开始后,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部《茶经》、一本《茶谱》以造化之笔点化了其风格。

中国古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了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这些图片资料是了解古代饮茶习俗的重要资料。以下这28幅茶画,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部分茶图。

【 唐 代 】

1、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现存最早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据说唐太宗非常钟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却一直没能得到《兰亭序》。于是御史萧翼便奉唐太宗之命,巧取辩才和尚手中的《兰亭序》真迹。

图中三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似为客人,好像刚刚坐定,寒暄既毕,正待茶饮。

烹茶之人物小于其他三人,但神态极妙。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正欲上炉,炉火正红,茶香正浓。人物表情生动,造形写实,画家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当日的紧张情势,描写得丝丝入扣。在该画的左下角,绘有一幅很小的煮茶场景,正是这一场景真实再现了唐代人喝茶的样子。

这《萧翼赚兰亭图》中至少提供了两个关于唐代茶具及饮茶方式的历史信息:

唐代饮茶多为煮茶法,图中用茶铫煮茶,持竹夹击拂茶汤再分盛在茶碗里。另外,炉边竹几上置有碾轮,也证明了在煮茶之前的碾茶。

在《萧翼赚兰亭图》中出现的茶具有:风炉、茶铫、竹夹、带托盏、碾、罐。上述茶具均在《茶经》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2、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阎立本:斗茶图(唐)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

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3、唐代贵族听琴品茗——《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周昉擅长仕女肖像,有兼得神情之誉,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和《调琴啜茗图》等。该画目前在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这幅画采用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贵妇品茶听琴的悠闲生活。

三位坐于庭院内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试琴、品茶、听乐。抚琴的贵族仕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红衣贵妇坐在圆凳上,注视着抚琴者,执茶碗作欲饮之态。

另一位白衣贵妇坐在椅子上,袖手侧身听琴。左侧侍女,手托茶盘;右侧侍女,捧着茶碗欲奉茶。画中曲眉丰颊、雍容华贵、浓丽多态。图中无论是啜茶还是调琴,都是自然而惬意。花名中的啜,更是表达出对茶细细咂摸、品味的喜爱。

4、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宫乐图(会茗图)(唐)绢本设色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安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5、《饮茶图》

《饮茶图》 [唐] 周文矩团扇绢本设色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从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而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 五 代 】

6、《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代表了五代两宋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最高水准,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画中第一部分"听乐",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案上放着许多果品、糕点,几案左面放着两个套在碗中的执壶,壶旁放着一个瓷碗和一个倒扣在瓷碟上的瓷盏,还有一个单放着带托的瓷盏。

国际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指出,画面中出现的茶具,"过去考古学界一向将其划入酒器一类,现在根据许多辽、金墓葬出土的一些点茶壁画观察,这些器具在当时都被用来点茶。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饮茶环境是十分重视的,既讲究优雅清幽,又要有些欢快的气氛。

7、文人相会饮茶——《文会图》

▲丘文博 《文会图》(五代)绢本设色

丘文播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人,画家,主要作品有《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海岳画史》、《清河书画舫》。

此幅茶画画面上有树石胜境,环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学士坐榻上,有谈者、书者、操琴者,恣态各异,神态生动。周围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以饮茶、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

【 宋 代 】

8、贵族官宦的讲究品茶——《撵茶图》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明大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均以饮茶为时尚。撵茶图意为围绕茶事内容而作的图,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茶风,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

旁边的黑色方桌上陈列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白色茶盏、红色盏托、茶匙、茶筅等,一仆役正伫立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欲待点茶。他左手桌旁有一风炉,上面正在煮水,右手旁边是贮水瓮,上覆荷叶。

▲ 《撵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眼神却在欣赏僧人作书。画面充分展示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两宋流行的点茶技艺。

读此图,不能忽略的便是点茶程序及用具。一场茶事下来,炙茶(用炭火烘焙茶饼)、碾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罗茶(用绢罗筛茶)、候汤(选水与烧水)、熁盏(温热茶盏)、调膏(使用少量水拌和茶末)、击拂(调匀、添注茶汤)等无一不能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轮番登场,极尽考究之能事。

由于宋代的点茶涉及到磨茶等复杂工艺,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对1000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精致和复杂,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经将当时的茶具用品绘制成《茶具图赞》一书,从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在《茶具图赞》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称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筛茶用的茶罗称为罗枢密,清茶用的茶帚称为宗从事,盛茶用的盏托称为漆雕密阁,茶盏称为陶宝文,注汤用的汤瓶叫做汤提点,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帅,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的十二先生

宋代审安老人所作《茶具十二先生图》,将十二茶器拟作十二先生,赐各物以姓名、字号,冠以官名,并批注赞誉,正是恰如其分地将宋代茶具的作用与礼仪规制联系到了一起,使茶成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象征符号,宋人对器物的格物致知精神亦从中尽现。

在宋人看来,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作为茶艺高度体现的分茶更具难度,可用汤花幻化成禽兽、鱼虫、花鸟等图形,其精妙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此类点茶标准的确定,推动了宋代茶叶生产和烹沏技艺的精益求精,继而催生了斗茶这一博弈游戏的盛行。顾名思义,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称斗茗、茗战。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以点茶方法进行评茶及比试茶艺高下。同样出自刘松年笔下的《茗园赌市图》和《斗茶图》便是坊间斗茶最真实的写照。

9、宋代街头茶市——《茗园赌市图》

茶叶忌久露空间。茶叶长时间暴露在空间,由于在光和空气的作用下,内含物质发生自动氧化分解、挥发和缩合等反应,使茶叶香气散失、品质变劣,甚至吸附各种异味。由于任何空间都有存在相对湿度,干燥的茶叶自然会吸湿还潮。

《茗园赌市图》

刘松年存世茶画还有《茗园赌市图》,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茶贩斗茶,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茗园赌市图》描绘了市集上茶人相聚斗茶的场面。此处茗园是指饮茶的茶肆,而赌市意指卖茶者斗茶之地,赌这一行为变成了品赏与推销自家茶产品的营销手段。细观此图,画左五人均身携茶具,他们一人品茶,一人点茶,一人评茶,一人似输掉了比赛先行一步,还有一人刚喝完茶,正用袖子擦拭嘴角;画中卖茶的小摊上,一个售卖上等江茶的茶贩正翘首望着斗茶人群,急切地等待评判结果。画右一对妇幼正回望身后斗茶的竞技者,看样子,像是为其中某君添置茶具而来。

10、烹茶煮水,品茶论道——《斗茶图》

▲刘松年 《斗茶图》

《斗茶图》与《茗园赌市图》所描绘的情境相仿。画面中,四位茶人聚于古树山石旁。他们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细看其神情,各个淡泊宁静,似是因茶香邂逅于此,无所谓斗茶结果,意全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些茶画体现的,正是宋代从市井民间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饮茶时风。

《斗茶图》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这些茶画体现的,正是宋代从市井民间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饮茶时风。《茶录》有载,赵佶以帝王之尊亲自烹茗、点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后世;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

△宋·刘松年 | 《文会图》

这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古人,将杯中那或浓或淡的一叶之水升格为与着棋、写字、弹琴、咏诗、赏画、博古为一律的雅玩。如此,茶入诗、入画,入皇宫庙堂、入寻常百姓家,终于开枝散叶,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市井风俗与贤仕文化,并主导了中国茶文化四百余年。

11、《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称为北宋时期的纪录片,名气自是不必多说。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

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诚如元代郯韶题宋《东京茶会图》中诗言:二月东都花正开,千门春色照楼台。游人胜赏不归去,齐候分茶担子来。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茶肆已然出现了如今茶吧的功能雏形。除了经营茶饮,还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随机贩售些文创商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叶梦得《石林记》言: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南宋杭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这种主副业兼营的生产方式让茶终究降落至民间,回归了贩夫走卒的日常,更是赋予了茶坊一层浓墨重彩的人间烟火气。

12、皇帝以茶宴请群臣——《文会图》

▲赵佶:文会图(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

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宋徽宗 | 《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林山木下,一隅山石虚实相映,一方置满菜肴、果品、酒樽、茶盏的茶案边围坐九位朝堂文官,另有高士散立于茂林修竹之中。他们或端坐,或交谈,或持盏,或私语,其轩然得时、高逸闲适的神情姿态,似是不问朝野兴废、不染尘嚣俗世,一心只为一盏香茗而来。他们在鸟语花香的草木间与友人品茗轻谈,不远处还有煮器烹茶的仆从服侍前后。主宾潇洒飘逸,仆从不怠其繁,一派灵动轻盈的茶会景象赫然眼前。

赵佶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除了可以品其芬芳,还能体悟大道、涵养性情、调和五行,使人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身心归于清和宁静。他在此图右侧挥毫题诗:

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飞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画图犹喜见文雄

画面左中还有赵佶天下一人的签押。另有大臣蔡京题诗言:

臣京谨依韵和进:

明时不与有唐同,

荷叶具有解热、抑菌、解痉作用。经过炮制后的荷叶味苦涩、微咸,性辛凉,具有清暑利湿、升阳发散、祛瘀止血等作用,对多种病症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喝荷叶茶有几点必须注意:1、茶的药性是寒的,女性月经期不宜饮用。2、虚寒的人不宜饮用荷叶茶,体瘦气血虚弱者慎服。3、叶茶也要有度,不宜过量饮用。

八表人归大道中。

可笑当年十八士,

经纶谁是出群雄。

这实属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作,亦是一场难能可贵的宫廷雅集。画面所写的中国传统文人趣味与茶道精神,流传至今虽物人皆非,但那温热的茶汤、精致的茶具与清幽的品茗空间,及至那颗见素抱朴的爱茶之心,却永恒不灭。

13、《五百罗汉图·吃茶》体现南宋代饮茶习俗

《五百罗汉图·吃茶》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梵文Arhat的音译。

五百罗汉是从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发展壮大演变而来,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的信仰传统。在宋代亦传播到日本。罗汉画是中国古代画史上的重要种类,属于道释人物画中佛教画。约起始于六朝时期戴逵和印度僧人跋摩,从唐代起到宋代,张玄、周季常、李公麟、刘松年、吴彬等都有存世著作。

尤其是宋代画师,一改唐宋前印度、高加索人种之相貌、服饰,让世态像的罗汉画发展到了巅峰,其形象和现实高僧结合,更有宋朝风俗习惯。

《五百罗汉图》是由南宋佛像画师周季常、林庭珪于花费10年左右时间绘制的,是目前已发现的现存数量、阵容最大且制作最精美的宋代浙江明州地区(今宁波)佛教题材作品。据记载始收于镰仓寿福寺,相继为北条氏、丰臣秀吉所得,最后入大德寺,辗转流传已近800余年。共计100幅,每幅五位罗汉。

南宋末年,专门介绍茶具的《茶具图赞》一书就曾清楚陈列点茶所需茶具,并按步骤来排列顺序,每个茶具都有其姓名字号官职,并附描图与赞语。其中金法曹就是茶碾,陶宝文的配图则是兔毫盏。

如图所示,众位僧人手持盏托,盏托上置一黑釉瓷碗,有观点认为代表的就是宋代点、试茶家首选的建窑黑釉盏。图中不易直接定窑口,但至少用的是黑釉盏足够明确。

14、得好友新茶当即烹尝——《卢仝烹茶图》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南宋)绢本着色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15、不管朝事,只管喝茶——《卢仝烹茶图》

▲钱选:卢仝烹茶图(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

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宋·钱选 | 《卢仝烹茶图》

与茶圣陆羽齐名,被誉为茶仙的卢仝一生好茶成癖,贫困潦倒终不仕,一心只系茶与诗。他不仅有《茶谱》问存于世,一首《七碗茶歌》至今脍炙人口,尤被日本茶界广为传颂,演变为他国茶道不二之方法论: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作为宋代遗民的钱选,入元后愤然不谋仕进,终日放游隐逸于山水间,以弹琴品茗、吟诗作画充实时日。其做《卢仝烹茶图》,亦是以茶自况、借茶喻人,仿佛自己可以隔着一张宣纸与卢仝遥遥对饮畅叙,既宣泄了一份英雄相惜的致敬之情,也是安神于书牍画案之中、拥有林泉之心的迁想妙得。

【 辽 代 】

16、《妇人饮茶听曲图》

《妇人饮茶听曲图》[辽] 韩师训墓壁画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17、《 茶 作 坊 图 》

《茶作坊图》[辽]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18、《煮 汤 图》

《煮汤图》[辽] 张恭诱墓壁画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 元 代 】

19、《陆羽烹茶图》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远山起伏,山水清远,水面辽阔,临溪筑有草阁,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烹茶图》 [元] 赵原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隐居江南各地,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著《茶经》。画家自题名为《陆羽烹茶图》,并赋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20、《茶道图》

《茶道图》[元]元墓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 明 代 】

21、《惠山茶会图》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横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明正德十三年,清明时节,春意萌发。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结伴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事后,文征明画了一幅《惠山茶会图》,描绘此次聚会。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征明

惠山上有一口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一泉是济南趵突泉),就在这里,苏东坡和钱道士一起品茗皇家贡茶,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国的茶艺由唐代用来煎煮的茶饼到宋代用来拂击的茶末,到明代演变为用来冲泡的茶叶。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动,引动茶具的转变,茶席布置趋向隐逸清静。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品茶成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灵的重要手段。

22、《茶具十咏图》

▲文征明:茶具十咏图(明)纸本设色

纵127厘米,横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文人,诗文书画出众,江苏苏州人。与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

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以翰墨自娱,无意仕进。文征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他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尤以山水著称。山水得沈周指导,学习宋元诸家,主要表现文人生活题材。他的山水画有粗笔细笔两种风貌,人称粗文和细文。但细笔是其主要风貌,最具特色。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这幅画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画的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咏》诗。

23、《品茶图》

▲文征明:品茶图(明)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该画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这就如当今拍照留念一样。

24、《煮茶图》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 清 代 】

25、《烹茶洗砚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烹茶洗砚图》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凭栏远眺,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井然有序。

院中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几尾金鱼围拢过来,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

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清朝伊始,就废弃一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叶,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於民国的茶政。当时,茶是百姓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有"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之说。饮茶的普及和平民化,也让更多的普通文人有了雅的可能。

26、《胤禛行乐图轴》

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

《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中,绘制了雍正皇帝外出的一个场景。皇帝手持如意端坐于山林之中,在画面右侧,于石台上放置了外出携带的茶碗、茶壶等。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携式茶器,是一套茶具箱。

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

清乾隆 瘿木手提式茶籯

乾隆皇帝从小就爱饮茶,在十几岁时学会了焚竹烧水,烹茗泡茶的方法,这对于一个四体不勤的皇太子来说是极为可贵的。他登基后根据自己的饮茶体验,将梅花、佛手和松仁,用雪水烹煎,配制了一种三清茶。其含义是为官要像梅花那样品格芳洁,像佛手那样清正无邪,像松树那样不畏风霜。

清乾隆 三清茶瓯(盖碗)

乾隆皇帝嗜茶,不但继承了康熙设茶宴取乐的爱好,而且有所发展,他首倡了重华宫茶宴,每年正月初举行。清代仅重华宫举行的茶宴就有60多次,茶宴内容有三:一是皇帝命题定韵,由出席者赋诗联句;二是饮茶;三是诗品优胜者可得到御茶和珍贵的茶具赏赐。

在乾隆五十年和六十年,宫廷举行两次大型千叟茶宴,分别出席人数是3000人和5000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茶宴。乾隆一生写了230多首茶诗,当然,这些茶诗的质量只能用打油诗来形容了。

27、《山窗清供图》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28、《復竹炉煮茶图》

《復竹炉煮茶图》 [清] 董诰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茅屋数间,屋前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有山水,。

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世界咖啡文化、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铁观音是某个省的茶叶,因为那个省比较适合种植铁观音,那么铁观音产自哪个省呢?安溪既是世界名茶铁观音铁观音乌龙茶批发网的故乡,也是全国名茶黄金桂的发源地,又是福建省乌龙茶出口的基地县。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据《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龙凤名区”、“闽南茶都”之美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