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叶文化

茶文化现状论文中国制茶文化茶文化是什么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中国茶在公元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引入中亚,其对中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善了中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结构;二是促进了中亚的经济贸易;三是促进了中亚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现状论文中国制茶文化茶文化是什么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中国茶在公元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引入中亚,其对中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善了中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结构;二是促进了中亚的经济贸易;三是促进了中亚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茶叶贸易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能够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进而增强中国对中亚的影响。

  中亚,不仅仅是“亚洲中部”这样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域和地缘概念。中外学者对中亚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说的“中亚”是狭义的中亚,即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经常所说的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学术界对于中亚的地缘和地缘经济研究较多,而对于中亚的地缘文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中国茶对中亚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发源地,发现和利用茶叶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茶叶经历了从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传播的漫长历程。伴随着茶叶的传播,也传播着中华文化。已有的研究中,邹家驹[1]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了中国茶在中亚的传播和影响。凌文锋[2]认为茶马古道的“牵牛花”网络在中国茶的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德臣[3]认为“一带一路 ”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最主要渠道,应该让“一带一路”更好地发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的共同发展。以上文献主要研究视角是茶叶贸易的通道,但没有系统分析中国茶的对外影响茶文化现状论文。本文以茶的视角探讨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分析茶传播的路径和历史过程,以及中国茶对中亚的具体影响。

  “中国到前亚的商路开辟于公元前2世纪,稍后它成为中国丝绸出口的主要通路。希腊—罗马的玻璃和琉璃也通过同一道路输入中国。”*据巴尔托里德所述,“前亚”广义上指阿姆河上游左右支流的全部地区,也就是现在学术界所说“中亚”的一部分。中国到中亚的商路开辟后,茶与丝绸、瓷器一起成为此商路上的重要商品。据考证,早在公元 6 世纪,我国的茶叶就已经由回纥人传入中亚地区。788 年回纥改称回鹘,《新唐书·陆羽传》提到“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而非“时回鹘入朝”,这说明在改名前回纥就开始驱马市茶了。至少在 788年—805 年这段时间,饮茶习俗有可能往贝加尔湖一带以及回纥统治区的某些地带传播,并有可能在这一带山地形成局部茶马古道,回鹘西迁形成的三个支系涵盖了丝绸之路的主要路段,东起天水,经过河西走廊,再经过天山南北线,再翻越帕米尔山聚到阿姆河,饮茶文化在这条线上应该得到传播*。已有学者的初步调查显示,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对茶都有依赖性,只是依赖程度有所不同。“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对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而采取的一种财政措施。在文化交流和影响方面,茶马互市不仅是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与中亚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边地多元经济以及的文脉化。

  中国茶叶进入中亚的通路是中国内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经贸通路的延伸,也是中国同欧洲和南亚经贸通路的中转点。中国茶叶进入中亚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具体讲是沙漠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1877 年出版)一书,该书将丝绸之路称为“Seiden Stra Ssen”。现在,丝绸之路是多条交通线的总称,主要指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包括沿岸陆路)连接欧洲和北非的交通线*。目前学术界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主要有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或称南方)丝绸之路。西汉张骞的“凿空之旅”开启了沙漠丝绸之路,它是一条之路,目的是要建立各种友好关系,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是其副产品,茶叶则成了除丝绸之外的重要贸易商品,经由此路传入中亚。沙漠丝绸之路的路径是自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出境后经中亚、西亚至南欧意大利威尼斯,中亚是其必经之地,茶叶贸易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分流茶文化是什么,部分茶叶被中亚人民消费,部分茶叶运往更远的欧洲。西南丝绸之路也称作茶马古道,它是一条商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主要是因民间商贸活动而形成的一条交通线,形成的时间早于沙漠丝绸之路。《汉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阿富汗就见到了来自中国四川的“竹杖”和“蜀布”,这些东西是从四川经云南中国制茶文化、缅甸到印度,然后又北上转运而来*。根据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有些专家推测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次的商贸交流可以追溯至夏商时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路径是从中国西南的四川成都、云南大理,经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到印度,又从印度至中亚、欧洲,中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茶叶与其他商品一同在此路上进入中亚。

  茶叶最早是作为草药被发现的,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解毒作用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之路。随着茶的长期饮用,茶的其他功效也逐渐被发现,如提神、醒目、去油腻等。古人不知道茶叶神奇的功效是源于其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维生素等。茶不仅可以补充的营养需求,还可以刺激神经、愉悦心情。正如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中所说:“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的身体与心灵。”*茶叶的神奇功效是其像水波纹一样不断向外传播的原动力,任何文明都不会拒绝来自中国的具有神奇功效的茶叶。当具有多种功效的茶叶传播到游牧民族地区时,游牧民族肯定也会体验到茶叶的神奇功效,所以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茶也就逐渐融入游牧民族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以游牧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亚人要以牛羊肉等油腻茶文化现状论文、不易消化之物为食,饮食中缺乏蔬菜,而茶可以补充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乏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能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壁韧性。另外中国制茶文化,饮用滚开的热茶,还可以杀灭细菌,减少感染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的机会。所以茶成了像粮食和食盐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他们不仅饮茶,还将茶与奶结合,制作成奶茶。奶茶是中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我国,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也都非常喜欢喝奶茶。茶叶的神奇功效是中亚国家人民接受茶的重要原因。另外,古代中国是先进文明的代表,饮茶是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群体消费的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影响了中亚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进而影响了普通的中亚人民茶文化是什么。中亚人民将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就对茶叶形成了需求,从而也就促进了中亚的茶贸易。

  茶在中亚深深扎根,改善了人们由来已久的游牧饮食结构茶文化是什么。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直接取食于放牧的家畜以及衍生的副产品,以羊肉、马肉以及牛肉为主要食材,以畜奶及各种奶制品为辅助食材,蔬菜和水果食用比例较小,烹饪方式主要有煮、熏、烤。肉与奶制品构成了其饮食结构金字塔的塔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这种饮食结构加重了肠胃消化的负担并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而茶的出现可以帮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茶叶提供了身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茶文化是什么,改善了他们的饮食结构。茶的引入还改变了中亚游牧民族长期饮冷水的习惯,因茶需要用开水煮沸饮用,饮用热茶不仅可以养胃还可以杀菌,对人的身体大有好处。此外,中亚国家人民还将茶融入婚嫁茶文化现状论文、亲友聚会、邻里串门、乔迁新居、添丁加薪等活动,从中足见中亚人民对茶的接受和认可。

  中亚只是中国茶传播的“中”点,更多的茶叶是运送到更远的国家进行贸易。作为通往欧洲的主要陆上通道,中亚从中国茶贸易中得到了很多好处。中亚统治者先是在安息朝,稍后在萨珊朝时代,曾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他们曾力图阻碍中国与罗马帝国间建立直接关系,藉此来保持其商业居间人的有利地位*。中亚人民不仅仅消费茶叶,还将茶叶销售到欧洲和俄罗斯,通过茶贸易中亚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水平。“对整个伊斯兰亚洲来说茶马古道历史文化,18世纪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衰退的时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这点尚没有充分研究过),似乎是15世纪开始的中国制茶文化、由欧洲人独占的海路贸易的发展和陆路商队贸易的衰落。”*海上通道建立后,与欧洲的茶叶贸易多走海上,削弱了中亚的陆上通道地位,使中亚不能再像15世纪以前那样得到丰厚的商业利润了,但是其自身消费的茶叶以及俄罗斯消费的茶叶仍然通过陆路通道进行贸易,因此中国茶叶贸易还是能继续给中亚带来商业利润。在“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会迅猛发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陆路交通上的茶叶贸易一定会再次繁荣,也一定会给中亚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

  茶在中亚深深扎根,丰富了中亚文化,而由相同的地理区域和类似的历史所形成的一个比较共同的文化区域,就塑造了中亚共同的茶文化。茶就像一根纽带,连接着人与人的交往。“当你第一次跟巴尔蒂人喝茶的时候,你是个陌生人;第二次,你就是我们的贵客;第三次你再和我们一起喝茶,就已经是我们的家人了,而为了我们的家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我们会无怨无悔地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这种情谊同样适用于中亚地区的人民。中亚人民热情好客,喜欢用茶招待客人。茶是中亚人民交际的重要媒介,喝茶聚会是他们重要的交往方式。虽有共同的茶文化背景,但不同民族又有各自独特的茶文化。如哈萨克斯坦人最喜欢奶茶,这与历史上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关。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喝奶茶,喝奶茶时还配上葡萄干茶文化是什么、糖块、列巴等丰富的茶食。乌兹别克斯坦人以喝绿茶为主,但其首都塔什干人却以饮红茶为主。喝茶还是乌兹别克斯坦人婚礼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娘见丈夫的亲朋好友时要用茶来招待。塔吉克斯坦人喜爱喝茶,而且也有客来敬茶的传统,他们也经常用“来喝茶吧”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喝茶时还要准备丰富的茶点,如葡萄干、杏仁、核桃、蜂蜜等。中国茶丰富了中亚茶文化,中亚人民吸收了中国茶文化,并加入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因而可以说,中国茶丰富了中亚文化,促进了中亚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复兴的复杂历程。自公元6世纪茶叶进入中亚,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就逐渐兴起。随着中亚人民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包括消费需求和贸易需求),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也达到鼎盛。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中国积贫积弱,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逐渐衰落。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渐渐复兴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茶叶贸易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也能反映中国茶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茶叶贸易数据中找到这一历程的具体证据。笔者用1868年—1920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数据绘制了图1(数据来源于吴觉农和范和钧所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以及袁欣所著的《1868年—1936年华茶贸易衰弱的数量分析》),用1990年—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数据绘制了图2(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中国茶对中亚影响的趋势,数据分析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图1 1868年—1920 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数据图 图2 1990年—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数据图

  从图1中不难看出,中国茶叶出口量在1870年—1900年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1901年陡降至115.8万担,随后缓慢上升,1915年达到短期顶点后又陡然下降至1920年的30.59万担。出口值也基本符合出口量的变化。茶出口急剧下降阶段,中国经历了辛亥、中华的建立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人民生活动荡不定,同时又受到印度、日本等国茶叶出口的影响,茶出口贸易陡降;虽然中国对中亚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只占中国茶出口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大致的趋势应该是相同的,从兴盛到衰落,在1920年左右达到最低点。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茶叶出口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具体看,在1995年触底反弹后持续上升,2013年到达顶峰,2014年稍有下降,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同上,此阶段,中国茶叶出口中中亚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基本趋势是相同的,从衰落到复兴。可以预见,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中国对中亚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将会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茶叶贸易的增长有助于增强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力。我们采用中国茶对外贸易数据来进行相关分析。茶叶出口用出口额来代表,综合经济实力用GDP来代表,对1990年—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lnexm)与中国GDP(lngdp)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运用相关软件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上式说明茶叶出口与GDP存在线%。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证明了前面的先验性结论,即增强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能够促进中国茶叶的出口茶文化是什么,提高茶叶出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提升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难理解,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协调国际政策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消除国际贸易中各种壁垒的能力也就不断增强,这必然会给中国茶叶出口带来便利,促进中国茶叶的出口中国制茶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茶公元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改善了中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中亚的经济贸易和中亚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通过茶叶贸易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能够促进中国对中亚的茶贸易,进而增强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力。以茶为鉴,我们应努力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中亚贸易中的话语权来促进中国对中亚的茶贸易,进而增强中国茶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中国和中亚的双向茶文化交流,相互认同和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中亚都大有裨益。

  [3]陶德臣.“一带一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主渠道[J].农业考古,2015(5):257-268.

  [5]潘志平.从大黄、茶叶贸易看十五世纪后的中亚交通[J].新疆社会科学,1986(2):89-95.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校级课题“中国货币政策对中亚五国的溢出效应”(项目编号:XJUFE2016K006)

  作者简介:王心刚(1979—),男,新疆财经大学中亚经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