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叶文化

有关茶文化的文章茶文化的演变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包括茶文化在内相关领域的保护传承发展

有关茶文化的文章茶文化的演变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包括茶文化在内相关领域的保护传承发展。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为契机,云南省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茶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文化的演变。此次申遗整合了全国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南共有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6个项目位列其中。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包括茶文化在内相关领域的保护传承发展。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为契机,云南省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茶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地,在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分布着众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普洱镇沅千家寨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王树、普洱邦崴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王树以及凤庆香竹箐的大茶树,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云岭大地。野生型、过渡型(或称中间型)、栽培型古茶树的存在,完整地记录了茶树的进化史,也让云南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茶源。

  2020年底茶文化的演变,文化和旅游部从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性、体现中华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申报的可操作性和成功率等方面综合研究并上报获批,提出申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要求,两次组织召开申遗专题工作会议茶文化的演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按专题会议精神,积极主动推进申报工作。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时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有关茶文化的文章有关茶文化的文章。组织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合牵头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完成82.4万字基础信息、955分钟视频、196张图片等资料采集,调研采集42个社区及个人知情同意证明35份,组织完成申遗项目保护单位联盟入会等相关工作。申报材料于2021年3月31日化和旅游部审定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其中云南申遗工作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肯定。

  此外,云南还有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勐腊易武茶)、宝洪茶制作技艺、团茶制作技艺、普洱祭茶祖习俗、布朗族山康茶祖节等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之相关的茶器、茶歌等文化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彰显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创造力。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此次申遗成功,对云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联合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增收减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解读。

  ——云南参与项目众多,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云南众多优秀民族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对于增强云南各族人民对茶文化认知、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形成具有地域性茶文化的演变、群体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多样性实践,有助于拓展不同制茶技艺、饮茶传统间的对话渠道,促进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的发展,对于推动云南与各级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茶叶协会、研究机构间联合保护以及拓展云南文化多样性具有实践意义。

  ——“好山好水出好茶”,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在该遗产项目的实践中,注重环境保护,遵守生态法则,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利于云南古茶树保护和茶种质资源库保护,促进云南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遗产项目涉及面广,参与度高,通过对各地区、茶企业开展生产性保护实践,可以为广大传承人、实践者、参与者提供可持续生计,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增收减贫,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推动联合保护行动。加强与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参与申报项目、部门间联合,采取共同保护行动。积极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普洱茶专业委员会落地云南,拓展不同制茶技艺、饮茶传统间的对话渠道,积极促进茶器、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营造并发展壮大茶馆等关联性文化空间,丰富体验式非遗旅游产品类型,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支持生产性保护,助力增收减贫。充分认识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促进古茶树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支持开展与茶文化、茶产业相关联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赓续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传播茶价值,开展茶研究,研发茶装备,为广大传承人提供可持续生计,助力广大人民群众增收减贫,促进包容性经济和包容性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朱海 文/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茶文化的起源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