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六大茶系一览表中国茶叶分为哪三种茶楼开票开什么类目
宛晓春非常忙
宛晓春非常忙。10月11日~13日,第三届全国茶树生物学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内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4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宛晓春是大会主席。前一天,祁门县委县政府在安茶原产地芦溪举办首届安茶夜露节,盛情邀请宛晓春一定要到场参加,并在后续的安茶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上给予支持。在祁门期间,他又绕道歙县中国茶叶产区分布,考察当地白茶产业。当天连夜坐高铁赶回,抵达合肥南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
不在实验室,就在茶叶产区到处跑,是宛晓春近年来的生活常态。18岁那年,宛晓春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开启了与茶相伴的人生,到今年已经45年了中国茶叶产区分布。作为茶学学科领军人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基于转录组学揭示茶树品质形成机理;创建了茶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了我国茶学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牵头研制了全国第一条炒青绿茶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改变了我国绿茶加工依赖手工和单机作业的历史。他还牵头制定了《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让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是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半辈子活在茶香里,宛晓春对茶学“越来越喜欢,从心里面喜欢”。在他看来,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中国茶叶科技工作者,更多了一份使命与担当。
问:今年5月,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您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近期,您又获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在茶学学科耕耘多年,今年算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吗?
我是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大学生,考入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从1978年2月入学学茶,到今年正好是45年了。
对人类来说,茶安全、健康非常有意义。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产茶,120多个国家超过20亿人口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起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饮用、种植茶叶,并将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提到茶人们就会想到中国。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从事茶学研究我觉得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中国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我们又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中国是茶叶原产国、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国,中国的茶叶科技基础研究水平、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如果落到人家后面去,我们的工作就没做好,就觉得对不起祖先。
所以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当校长和在科技厅任厅长的那些年,学术工作也一直在继续。今天的很多成果不是过去一两年做出来的,是过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工作成果。我的座右铭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科学研究,有耕耘才有收获。
问:2018年,您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今年又牵头制定了《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这两项重要成果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答: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那篇论文发表于2018年,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工作从2008年就开始了,整整做了10年,过程非常坎坷。
这项研究是从零开始,没有经验,缺乏人才和资源,茶树本身又非常复杂。茶树是异花授粉的植物六大茶系一览表,通过多代杂交遗传以后,杂合度就很高,测序和组装都会比较困难。一开始我们想用单倍体来做,找了两年没有找到,研究又回到了原点。
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人才不够就引进人才,没有经验就到处学习。外单位人家做过其他作物的,我们也去学习。后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方向中国茶叶分为哪三种,寻找杂合度相对较低的茶树品种来做,找了全国各种茶树品种进行试验,工作的进展慢慢加快,才有了后来的成果。
发文章的时候又经历了两年拒稿、再次完善的过程中国茶叶产区分布,非常煎熬。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这个事情做不出来,或者被别人抢先做出来了,怎么办?当时我们团队前后有几十名研究生,七八个老师投入进来中国茶叶产区分布,有时候大家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我就鼓励大家:“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这件事情必须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做出来。”
后来经过补充完善,我们又有了一些创新,反复修改后这篇论文最终过审。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项成果。现在回头看,如果第一次投稿用的是后来完善过的稿子,应该也能过。世界刊物的审稿人都是一流学者,提的意见很专业,我们开会讨论的时候都是非常服气的六大茶系一览表。
四年多来,这篇论文被引用了700多次。现在不仅是从事茶类研究的研究者,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研究的也在参考这篇论文。我们专门编了数据库向全世界公开,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在这个生物学数据库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并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这项工作是很多研究的基础,大大促进了世界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编制《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也花了10年的时间。把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上升为国际标准,就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中国茶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关于茶叶分类的标准中,已经有三项是中国科学家主导制定并发布的,茶叶化学分类等国际标准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答:我的爷爷是农民,我自己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后来恢复高考才上了大学,我知道农民的辛苦。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农村依然还有薄弱的地方。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发展茶产业是非常好的路径。在祁门,很多茶园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一亩茶园一年收入六七千元。如果我们把安茶产业做起来,把夏秋茶利用起来,一亩茶园的年收入就可能达到8000~10000元,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前几天我们去了一户茶农,他有100多亩茶园,产业发展起来,每年增收就会很可观。
今年上半年我们签了合作协议,企业出资、政府支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安茶品质形成的机理,实现安茶标准化生产中国茶叶分为哪三种,让安徽唯一的黑茶真正走出去。
前些年我们还做了“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属性挖掘”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用过去茶场不用的夏秋茶粗老叶为原料做黄大茶,农民一亩茶园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而且采摘方式可以很粗放,不影响春季名优茶的生产。
安徽目前有茶园320万亩左右,发展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是盲目地增加茶园面积,把夏秋茶资源利用起来是很好的路径。多元利用茶树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提高茶园的亩产量和亩产效益,是我们目前主攻的方向。
问:40多年来,您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怎么看待科研路上的挫折?实验室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您希望他们怎样走好自己的科研路?
答:2018年,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的论文通过的时候,正值凌晨。突然收到邮件,心情特别复杂,很高兴,但更多的是感慨,太艰难了。
后来我总结实验室几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包括基因图谱、国际标准等等,很多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很多项目一开始连经费都没有。科研工作需要坚持,基础研究更需要坚持,但是做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我经常跟实验室的年轻老师、学生讲,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不要轻言放弃。一遇到困难就退回去了,是不可能成功的。找准方向就要坚持,坚持才能有所为。
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也不光考验科研人员的精神意志。一个科研人员10年没有课题,没有成果,没有论文,没有专利,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怎么通过学校考核?环境机制也要有容忍度。
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科学研究瞄准国家需求,不是一句空话。做科研应该把国家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有机结合,这个问题讲大一点是科研人员的使命,讲小一点是科研要服务产业发展。
科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一方面,科研人员要瞄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问题背后一定有科学问题。把科学问题找出来,把基础研究做扎实了,技术才有可能创新,你的工作就会更有意义。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发现的最新成果,也要转化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我在实验室做的基础研究工作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的机理调控以及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积累,希望未来能够有所突破。另外,解决茶叶尤其砖茶中氟含量过高的问题,我们也做了10年,也是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问题。
拼配是茶叶量产中重要的技术,过去主要靠人工、靠感官。我最近也在思考,怎样让茶叶拼配走向数字化、科学化,搭建数字化的平台,这是产业发展非常需要的技术,希望下一步能够有所贡献。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院士专家风采】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科学研究瞄准国家需求不是一句空话
宛晓春非常忙。10月11日~13日,第三届全国茶树生物学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内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4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宛晓春是大会主席。前一天,祁门县委县政府在安茶原产地芦溪举办首届安茶夜露节,盛情邀请宛晓春一定要到场参加,并在后续的安茶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上给予支持。在祁门期间,他又绕道歙县,考察当地白茶产业。当天连夜坐高铁赶回,抵达合肥南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
不在实验室,就在茶叶产区到处跑,是宛晓春近年来的生活常态。18岁那年,宛晓春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开启了与茶相伴的人生,到今年已经45年了。作为茶学学科领军人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基于转录组学揭示茶树品质形成机理;创建了茶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了我国茶学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牵头研制了全国第一条炒青绿茶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改变了我国绿茶加工依赖手工和单机作业的历史。他还牵头制定了《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让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是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半辈子活在茶香里,宛晓春对茶学“越来越喜欢,从心里面喜欢”。在他看来,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作为一名中国茶叶科技工作者,更多了一份使命与担当。
问:今年5月,在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您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近期,您又获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在茶学学科耕耘多年,今年算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吗?
我是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大学生,考入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从1978年2月入学学茶,到今年正好是45年了。
对人类来说,茶安全、健康非常有意义。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产茶,120多个国家超过20亿人口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起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饮用、种植茶叶,并将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提到茶人们就会想到中国。茶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从事茶学研究我觉得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中国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我们又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中国是茶叶原产国、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国,中国的茶叶科技基础研究水平、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如果落到人家后面去,我们的工作就没做好,就觉得对不起祖先。
所以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当校长和在科技厅任厅长的那些年,学术工作也一直在继续。今天的很多成果不是过去一两年做出来的,是过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工作成果。我的座右铭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科学研究,有耕耘才有收获。
问:2018年,您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今年又牵头制定了《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这两项重要成果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答:完成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那篇论文发表于2018年,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工作从2008年就开始了,整整做了10年,过程非常坎坷。
这项研究是从零开始,没有经验,缺乏人才和资源,茶树本身又非常复杂。茶树是异花授粉的植物,通过多代杂交遗传以后,杂合度就很高,测序和组装都会比较困难。一开始我们想用单倍体来做,找了两年没有找到,研究又回到了原点。
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人才不够就引进人才,没有经验就到处学习。外单位人家做过其他作物的,我们也去学习。后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方向,寻找杂合度相对较低的茶树品种来做,找了全国各种茶树品种进行试验,工作的进展慢慢加快,才有了后来的成果。
发文章的时候又经历了两年拒稿、再次完善的过程,非常煎熬中国茶叶分为哪三种。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这个事情做不出来,或者被别人抢先做出来了,怎么办?当时我们团队前后有几十名研究生,七八个老师投入进来,有时候大家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我就鼓励大家:“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这件事情必须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做出来。”
后来经过补充完善,我们又有了一些创新,反复修改后这篇论文最终过审。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项成果。现在回头看,如果第一次投稿用的是后来完善过的稿子,应该也能过。世界刊物的审稿人都是一流学者,提的意见很专业,我们开会讨论的时候都是非常服气的。
四年多来,这篇论文被引用了700多次。现在不仅是从事茶类研究的研究者,从事植物次生代谢研究的也在参考这篇论文。我们专门编了数据库向全世界公开,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在这个生物学数据库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并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这项工作是很多研究的基础,大大促进了世界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编制《茶叶分类》国际标准,也花了10年的时间。把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上升为国际标准,就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中国茶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关于茶叶分类的标准中,已经有三项是中国科学家主导制定并发布的,茶叶化学分类等国际标准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答:我的爷爷是农民,我自己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后来恢复高考才上了大学,我知道农民的辛苦。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农村依然还有薄弱的地方。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发展茶产业是非常好的路径。在祁门,很多茶园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一亩茶园一年收入六七千元。如果我们把安茶产业做起来,把夏秋茶利用起来,一亩茶园的年收入就可能达到8000~10000元,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前几天我们去了一户茶农,他有100多亩茶园,产业发展起来,每年增收就会很可观。
今年上半年我们签了合作协议,企业出资、政府支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安茶品质形成的机理,实现安茶标准化生产,让安徽唯一的黑茶真正走出去。
前些年我们还做了“黄茶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健康属性挖掘”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用过去茶场不用的夏秋茶粗老叶为原料做黄大茶,农民一亩茶园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而且采摘方式可以很粗放,不影响春季名优茶的生产。
安徽目前有茶园320万亩左右,发展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能只是盲目地增加茶园面积,把夏秋茶资源利用起来是很好的路径。多元利用茶树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提高茶园的亩产量和亩产效益,是我们目前主攻的方向。
问:40多年来,您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怎么看待科研路上的挫折?实验室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您希望他们怎样走好自己的科研路?
答:2018年,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解析的论文通过的时候,正值凌晨。突然收到邮件,心情特别复杂,很高兴,但更多的是感慨,太艰难了。
后来我总结实验室几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包括基因图谱、国际标准等等,很多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很多项目一开始连经费都没有。科研工作需要坚持,基础研究更需要坚持,但是做到还是很不容易的茶楼开票开什么类目。
我经常跟实验室的年轻老师、学生讲,做科研不可能没有困难,不要轻言放弃。一遇到困难就退回去了,是不可能成功的。找准方向就要坚持,坚持才能有所为。
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也不光考验科研人员的精神意志。一个科研人员10年没有课题,没有成果,没有论文,没有专利,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怎么通过学校考核?环境机制也要有容忍度。
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科学研究瞄准国家需求,不是一句空话。做科研应该把国家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有机结合,这个问题讲大一点是科研人员的使命,讲小一点是科研要服务产业发展。
科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一方面,科研人员要瞄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问题背后一定有科学问题。把科学问题找出来,把基础研究做扎实了中国茶叶分为哪三种,技术才有可能创新六大茶系一览表,你的工作就会更有意义六大茶系一览表。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发现的最新成果,也要转化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我在实验室做的基础研究工作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的机理调控以及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积累,希望未来能够有所突破。另外,解决茶叶尤其砖茶中氟含量过高的问题,我们也做了10年,也是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问题。
拼配是茶叶量产中重要的技术,过去主要靠人工、靠感官。我最近也在思考,怎样让茶叶拼配走向数字化、科学化,搭建数字化的平台,这是产业发展非常需要的技术,希望下一步能够有所贡献。
宛晓春非常忙。10月11日~13日茶楼开票开什么类目,第三届全国茶树生物学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内的50多家科研院所的4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宛晓春是大会主席。前一天,祁门县委县政府在安茶原产地芦溪举办首届安茶夜露节,盛情邀请宛晓春一定要到场参加,并在后续的安茶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上给予支持。在祁门期间,他又绕道歙县,考察当地白茶产业。当天连夜坐高铁赶回,抵达合肥南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
- 标签:中国茶的主要种类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
-
高清茶叶图片大全十首最出名的茶诗十大顶级茶叶
《寻茶中国》全国十大特色名茶为提升品牌及企业的知名度,打造茶叶产业文化特色
-
茶叶六大种类茶叶属于哪一类垃圾茶叶的品牌名
该项国际尺度是在国度尺度化办理委员会、天下茶叶尺度化手艺委员会的指点下,在安徽省市场监视办理局和安徽省科技厅的撑持下,由…
- 中国茶叶有几种种类各地的茶叶品种
- 关于茶的十大歌曲茶属于什么类中国茶分类及特点
- 台湾茶叶品种大全中国所有茶叶名称茶叶取名大全集茶叶税收编码
- 著名茶叶品种大全茶叶的衍生产品各种各样的茶叶
- 茶叶档次及价位排名贵的茶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