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叶市场

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福州茶叶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福州茶叶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茶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增加检验茶叶中农药的种类,降低最大农残(MRL)指标限量,使茶叶质量安全成了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家庭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我国有上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世界级品牌,茶叶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且多数初制茶厂分布在农村[[1]],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产茶过程中,对鲜叶采摘和运输、茶叶加工、包装和贮运等的管理,不仅影响茶叶品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对茶叶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因而我国的茶叶品质不稳定,不安全卫生指标极易超标。

  通过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物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等。 农药残留原因

  农药残留是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大卫生质量问题。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直接来源是茶叶喷药过程中,直接与茶树接触的各种化学农药;间接来源包括从土壤中吸收和空气飘移等带来的农药污染。 污染物残留原因

  茶叶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铅、砷、铜、稀土等,污染物的来源出自多个途径。一是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过高,茶树在生长的过程逐渐从土壤中吸收累积,构成茶叶中的污染物残留;二是制造茶叶的加工机械中含有污染物,茶叶在加工中与机械表面接触构成污染;三是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烟气废气,其转化物会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融入雨水中,作为灌溉水引入茶园而污染茶叶;四是吸附在大气尘埃上的污染物沉降于茶树表面而被茶叶直接吸收。 微生物污染原因

  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摘收回加工厂后接触到的污染;还有在加工成成品茶后,包装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污染。这些污染茶叶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细菌。

  茶叶中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主要是在鲜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引起。茶叶中的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国家已作出规定,如日本要求茶叶中不得检出任何非茶异物,俄罗斯要求检测茶叶中金属磁性物质,限量指标为5mg/kg。从国内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的调查结果来看,茶厂受粉尘的污染相当严重,对茶叶质量、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

  生产设备故障风险是指在产茶过程中,生产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茶叶种植、加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最终茶产品的质量;检测设备故障风险是指检测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不能准确把握茶产品的质量,带来入市产品的质量风险;消毒设备故障风险则是指若消毒设备出现问题,将影响生产环境和设备的消毒效果,从而带来茶叶卫生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

  茶叶生产技术的合理与否,决定茶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检测技术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检测,将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消毒技术是否正确运用,则是决定产茶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 管理风险

  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激素及添加剂的质量安全及其用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质量安全;同时,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茶产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对产茶过程的记录有助于生产过程的监控、追查、统计总结和各生产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茶叶质量。 环境风险

  一方面,地质灾害、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影响茶叶的正常种植,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的大小则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而现行政策法规能否有效地规范茶叶生产行为,也是决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四种类型。具体到茶叶生产中,各成本因素如下:

  预防成本有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策划成本,茶叶工艺设计的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制茶工序能力的研究费用,茶叶质量审核费用,茶叶质量情报费用,制茶员工培训费用,茶叶质量改进费用等。

  内部失败成本(出厂前)有茶产品返工损失,复检费用,质量故障处理费用,茶产品质量降级损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外部失败成本(出厂后)有因茶产品质量问题索赔费用,买方退货损失,买方要求的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企业信誉损失等。

  在质量成本的四种分类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为确保质量符合要求以及应对产茶过程中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是茶产品制成后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外部损失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它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未来的发展等等。为了降低茶叶企业的质量成本,提高信誉和竞争力,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要求,构建监控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使失败成本最小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中,包含茶树种植过程中的茶品种、种植时间、农时操作、面积、农药、化肥等,以及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叶采摘时间、采摘地点、茶青级别、数量、运输方式、加工批次,检验人员等,这些信息将直接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

  早期预警是运用系统采集的有关茶叶的施肥信息、采茶信息、用药信息,以及茶青运输途中和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历史查询和早期预警模型来尽早掌握茶叶质量的情况。

  全程管理是监管部门通过系统采集的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对产茶各环节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实现由“农场”到“茶杯”的全过程管理。

  溯源追踪则是指管理部门在系统中随时快速地查找茶产品的物流信息。既可对出售的产品追溯到产地源头,也可查找某一产地某一批次茶叶的去向。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涵盖了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可采用统一、可行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对产茶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应加强相关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证,强制实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有机茶和QS认证制度,制定出台一些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 (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GAP (生产技术规范)等认证[[4]],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企业应运用相关技术,并制定符合生产实际又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如农药残留检测和重金属残留检测等等。我国茶叶的监督抽查以及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的通报均有发现农药残留问题,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可认定茶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保障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因而为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力求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制茶技术。

  企业培训员工对农药、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科学选购,以及在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清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进而能在先进的茶叶生产管理模式下,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作为世界茶叶产地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我国茶业只有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真正提高茶叶质量,才能在外贸中避免日本、美国、欧盟等对我国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并增强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我国茶业,创造出国际名牌茶。

  [[1]]宋卫东.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8(6):87-90.

  [[1]]陶学明,郑玉艳,洪登华,霍家佳. 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1):8-10.

  “大家要理性看待茶叶农残问题,不要谈茶色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郑国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11日和24日,“绿色和平”先后在其官网了《2012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立顿”袋泡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对北京、成都、海口等地的茶叶产品抽查检验发现,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和“立顿”的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

  “报告”中没有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造成社会各界对检测结果误读,把“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概念混淆,引发茶叶消费者恐慌,对此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郑国建回应,“农药残留与农残超标完全是两个概念,茶叶检测出来有农药残留,并不等于茶叶就是不安全的,关键要看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郑国建表示,茶叶在生长、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水质污染等影响因素很多,不一定是人为使用造成的。”

  据了解,2002年6月5日,我国农业部颁布第199号令,就已禁止19种农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可限量使用的农药标准。我国对茶叶农药使用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规范,茶叶在生产过程中是有规可循的。

  据统计,报告中一共涉及了29种农药残留检测项。郑国建认为,其中绝大部分的检测项只是查出含有农药残留,但这是标准允许范围内的,不属于“农残超标”问题。

  当谈到报告里采用欧盟标准来评判中国茶叶时,郑国建表示,“欧盟本身不生产茶叶,他们制定的标准肯定是越严格越好,他们的‘棒子’是用来打别人的。”

  郑国建认为,欧盟对茶叶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其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缺少风险分析依据。我国的标准不是“宽松”,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而制定出来的。

  郑国建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业分会秘书长蔡军提出的“技术壁垒”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欧盟的标准与我国国标差异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壁垒问题”。

  据资深行业专家分析,此次茶叶农残风波,可能与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等因素有关。“农残问题一直像个紧箍咒一样,成为外界施压的砝码。”

  郑国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统计,我国年人均饮茶量是770克,除以365天,平均下来,人均每天饮茶量才有2克。只要符合国标的茶叶,2克茶所含农药残留量是微乎其微的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况且绝大多数农药都是不溶于水的,多数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小于0.001克/升的。据资料了解,溶解度小于0.01克/100克就属于难溶于水,几乎可以看成不溶。”

  近年来,福建茶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全省与从事茶叶生产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约占全省人口的1/10。2014年福建茶叶产量29.86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居全国第一位;茶园种植面积21.73万hm2,居全国第五,毛茶产值110.58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式正在加速形成,国内外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茶叶企业经营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帮助福建省茶企业面对未来5年间产生的500~800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其融资难等问题[1],这些都是福建省茶企业金融服务需构建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建省茶企业众多。据统计(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年鉴、国家统计局福建省调查总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截至2014年底福建省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共7 000多家,精制茶加工类企业1 216家。福建省精制茶加工类企业分布如图1。

  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央电视台等举办的“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会”上,由省质监局申报的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以1401.38亿元的区域品牌价值和910.0的品牌强度位居茶叶类区域品牌第一位。在所有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中仅次于茅台酒。此外,茶叶的连锁经营、加盟经营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一种主要形式[2]。

  茶叶企业的风险是来源于多方面,既包括由内在因素而产生的茶叶市场变化。茶树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例如海拔、温湿度和土壤等因子,不良的气候变化对茶叶的产量造成影响。而茶叶产量的变化将决定价格的波动,也决定着茶行业买家市场和卖家市场的转移波动。茶叶企业风险的外在因素一方面是企业经营风险。茶叶行业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一方面促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面对着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由于产品缺乏创新,销售市场难以打开;生产技术落后,经营成本高;产品信息不对称,有产品无顾客等问题,导致许多茶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被淘汰。茶叶企业风险的外在因素存在资金风险。例如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及储存等过程的经营成本增加;批发商收购茶叶时要付现金,而且价格越来越高,销售时经常会被拖欠货款,利润又比较低(净利润大多在10%以下),向银行难度大,所以资金链风险高[3-5]。

  在158家受调查的茶叶多以自有资金为主,部分茶企通过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合作进行融资。问卷调查显示,通过以自有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源渠道的有134家,占84.8%;以向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资金源渠道的茶企有68家福州茶叶,占43%;民间借贷有32家,占20.3%(41/221);政府资助16家,占10.1%。在8家获得政府资助企业中,75%企业获得财政贴息,50%是税收优惠,还有25%获得政府直接补助或投资或用地便利及优惠。

  数据显示,82.5%(85/103)的茶企申请短期流动资金,仅25.2%(26/103)申请中长期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茶叶采收具有季节性,企业对资金周转的要求比较快。另一方面申请中长期的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大部分茶企很难提供较好的抵押品和担保。因此茶企更倾向于申请短期流动资金。

  3.1 金融机构现行资产评定与茶叶企业产品经营特性的矛盾 在所有被调研的158家企业中,只有96家企业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而针对茶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的结果显示:36家企业报表没有审计,58家企业则没有报表。因此,金融机构侧重于财务性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缺乏对茶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规范的事实考量。同时,由于企业产品的特性,茶叶企业所能提供的抵押物,例如茶企业提供的茶叶,也许这些商品在市场中价位很高,但作为质押物时,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现有的要求,金融机构在担保管理制度中对抵押物和质押物的范围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叶企业的融资需求。

  3.2 金融机构权限相对集中与茶叶企业广泛分布基层的矛盾 当前,金融机构针对风险的内控制度和机制不断集中至省级分行乃至更高的决策机构,权限相对集中与茶叶企业广泛分布于基层茶区的现状不相适应。在所被调研的158家企业中,在2014―2015年两年间曾以企业作为对象只有68家,而近半数的茶叶企业无法从当地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这些企业贷不到款的很大层面上受限于目前金融机构权限过分上收,地方支行自行权限过小的授权授信制度[6]。

  3.3 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方式与茶企业的融资需求难契合 由于茶叶企业的产品多季特性和经营周期特点,茶叶企业具有明显“短、频、急、小”的融资需求特点,也就是说茶叶企业在的时候,期限短,周期较频繁、金额较小且获得资金的时间需较短,但就目前金融机构所提供担保方式、办理时效、办理周期频率、还款方式、还款期限等方面难以满足茶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对传统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突破相关的机制“瓶颈” [7-8]。

  4.1.1 注重机制创新,形成高效信贷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规划,积极组建专门服务于茶企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团队,设计有针对性的业务处理流程,使服务团队专业化,审核体制标准化,服务机制灵活化,促进服务效率提升。茶叶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存在着经营不够规范,财务体系欠健全,缺少必要的抵押品的特点。从信贷评审差异化服务角度出发,既要做到茶叶企业风险和信用评估的准确有效,又要避免评估和审核流程所产生的繁杂时间[9]。因此,金融机构可在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茶企业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事业部设置的经验,研究出一套适合于茶企业的评价评级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茶企业“信贷工厂”,通过流水化作业实现茶企业的批量授信。

  4.1.2 推动技术升级,整合茶叶企业信息平台 根据当前茶叶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可考虑将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与银监局的中小企业客户征信系统,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客户结算系统,整合海关、工商、质监、税务等各个部门的相关资源,根据茶叶企业的成长性和相关业务的进展情况,及时更新补充信息平台数据。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注意收集成长性好,有合作潜力的客户信息,充实数据库,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提前介入,为茶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咨询服务,深度培养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共同成长。

  4.1.3 提升管理效率,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在组织与激励策略设计方面,要明确以“市场为主导,客户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建设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对于服务茶企业的金融经理或金融团队,通过与借贷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与对接,完成借贷工作,并成功完成到期的回收工作,应将其收回的与利息与个人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以激励金融与茶企业开展更多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着眼于培养长期优质客户[10]。

  4.2.1 行业协会可利用信息和信用优势与银行联手,共同破解企业融资难 行业协会应与银行进行更多的沟通,签订合作协议;其次,行业协会同有意向融资的企业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企业情况,跟进进程,收集企业反馈意见;再次,行业协会与银行进行沟通,反映企业诉求和意见,共同探寻解决策略[11]。对此,以帮助茶叶企业发展为宗旨的茶叶协会应充分认识自身职责,千方百计为企业融资难寻出路,联手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破解企业融资难。

  4.2.2 创新融资形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为了解决茶企业融资难,应充分发挥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采用“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茶企业”的“鸟巢模式”[1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瓶颈在于其资金,所以银行和融资租赁的合作可优势互补,实现双赢。银行可为租赁公司提供充沛的资金,融资租赁公司可为银行提供可靠的客户来源和专业的贷后管理,双方合作比银行单独开展业务能更好的控制风险。

  4.2.3 行业协会要做好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发挥“行业协会+银行+企业”模式的成功运行。行业协会要做到,第一,要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制定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协会做好这项工作[13]。第二,要规范以提高信用、降低风险为核心的同业联保机制和反担保机制的建立,不断创新联保方式,推行相同行业的信用联保与相同地域的信用联保,在规避自身风险的前提下,有效转嫁银行信贷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4.3.1 建立专项信保基金 针对茶企业的融资问题,成立合适的信保基金,由政府财政出资,成立专项茶企业信保基金,由农业部门的茶叶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同时由另一机构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形成常态的保障机制,从而降低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激励金融机构为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在信保基金的管理和运用方面,也应注意不同地区遇到的诸如政府与企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基金的以及风险控管等问题,才能使这项政策得到线 提供财政贴息 在金融机构固定利率水平的条件下,茶企业只能承担50%左右的利率,此时,应由政府财政承担剩余一部分的利率,这样既能够帮助茶企业得到相应的金额,也能够使金融机构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提供[15]。实行财政贴息,一方面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茶企业的补偿和扶持,保证了市场竞争的良性环境,从而提升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体茶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贴息对于商业性银行而言,也降低了业务的风险性,有效地保障了收益。

  [1]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茶业蓝皮书)2015[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2]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茶业蓝皮书)2014[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

  [6]王艳林.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来自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财会通讯, 2013 (10):117-119.

  [7]赵驰,周勤,汪建.信用倾向、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长三角工业企业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2(9):77-88.

  [10]徐剑,吕慧君.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模式研究[J].企业研究,2012(12):141-145.

  [13]王宣喻,储小平.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10):31-39.

  1“肯定列表制度”概述 日本于2005年6月7日正式了“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ListSystem)全称《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是当前比较新的关于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如农药、兽药以及饲料添加剂等的制度。 1.1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具体内容 2006年,中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编委会提出了关于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的界定,据此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产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界定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暂定标准”涉及了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以及264种农产品食品,暂定有51392条限量标准;(2)在没有重新设定暂定限量标准的情况下沿用了原来的限量标准共涉及农业及农业化学品、农产品食品分为为63种、175种,有2470条残留限量标准;(3)对未涵盖在上述标准中的所有其他农业化学品或其他农产品根据“一律标准”设定了一个比较规范统一的标准为0.01ppm;(4)13种杀虫剂和兽药、50种食品添加剂以及5种其他物质共有豁免物质68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得在任何食品中检出和不得在部分食品中检出的农业化学品物质分别为15种和8种,涉及了食品共84种和限量标准166个。[1] 1.2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特点 “肯定列表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与以往的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相比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所涉及应该检测的项目明显增加,所规定的标准极其苛刻。比如第五类“一律标准”将0.01ppm设定为没有具体确定明确标准的农业化学品限量统一标准。(2)“肯定列表制度”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大且限量指标增多。所有农业化学品和食品基本在“肯定列表制度”所涉及的范围之内,在“暂定标准”一项中涉及了过去全部规定2.8倍的农业化学品、5.6倍的限量标准以及1.4倍的食品品种等。(3)“肯定列表制度”的制度执行伸缩性大且具有比较灵活多样的执法措施。按照“肯定列表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本政府对进口产品的抽查频率、比例和项目上主动性更强,由此可能增加不公平竞争和一定程度的歧视。 “肯定列表制度”自从2006年5月29日实施后对中日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愈来愈显著“。肯定列表制度”中所涉及的食品、农业化学品以及限量标准等分别为302种、799种和54782个,这些基本把我国直接出口到日本的肉类、蔬菜、产品、水果等所有农产品所包括。根据历年来的海关统计,我国在2006年6月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价值减少到了5.96亿美元,与2005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值减少了1.31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出口在收到对日出口的减少在2006年6月份在对全球的农产品出口中同比下降了1.2%,是近年来鲜有的出口贸易情况。[2] 2“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茶叶消费国之一的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是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根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2002年至2007年间对日本出口的茶叶除了2004年以外在其他年份基本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自2006年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对日茶叶出口2006年为2.77万吨,比2005年减少0.69万吨,同比下降20%;金额为0.657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减少0.141亿美元,同比下降17.7%(见图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2002年~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月度报告注:根据国家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形成。通过上述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日本直接的茶叶出口变量受到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比较严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对日本出口的茶叶风险愈来愈大 我国茶叶出口日本风险增加其主要原因来自“肯定列表制度”中关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规定,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凡是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不仅仅需要出具输出国检验检疫机构所开出的卫生证明文件,同时还需要接受并且通过日本政府方面对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的抽检等,而对于任意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或者相关产品均采取废弃或者退回出口国的方式来处理。该项规定出台后,一方面导致货物输出国相关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本进口商要求采用货物通关合格后支付货物款项的方式,输出国企业将承受了所有的风险转移。 第二,输出国的统一食品若是在抽检中国有超过两次不符合相关的标准,该种食品则会被界定为具有高风险性的食品,同时需要接受高风险性食品所要接受的严格强制性检查。这就意味着只要输出国企业中有某一种出口农产品不符合所规定的标准2次,这就会很有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在出口时接收到周期长达几个月的强制性的检查,其比较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输出国出口企业该类食品永久禁止进入日本市场。 由此可知,我国茶叶出口日本风险增大主要原因有:第一,检查增多。我国输入日本的茶叶为了符合“肯定列表制度”要求需要经过日方进口检验等多重检测自检、出口检验、进口商指定的第三方检验等,而这些过程的增加会间接或者直接地使得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茶叶成本与日俱增,并最终导致了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直线下滑。第二,退货增多。由于“肯定列表制度”中关于对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的要求和标准极为苛刻,即使我国对日本出口的茶叶或者其他农产品经过了多重自检和他检等,要顺利通过日方进口检验的几率并没有增加。而一旦抽检不合格,整批茶叶将面临废弃或者退货的危险,无论哪种处理方式都将对我国出口商造成巨大损失。第三,出口到日本的茶叶被检不合格批次增多。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在2007年一年间被日本抽检的有107批次不合格,而在“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相关条例和标准的有74批次,占据了整个不合格批次的百分之七十之多。#p#分页标题#e# 2.2中国茶叶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严重受损 由于农产品之类的商品在价格方面的需求弹性偏小,由于检测、运输、风险等方面使得我国出口到日本茶叶的成本居高不下,成本的居高不下必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茶叶价格日益攀升,中国茶叶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严重受损,从而最终导致了中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利润流失,企业的整体出口能力受到重创,如何应对当前国际壁垒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点之一。 2.3“肯定列表制度”带来的示范效应 “肯定列表制度”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示范效应,自2006年5月正式实施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对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残留检测标准进行了制定和相应的修订,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同时也给我国茶叶出口提升其内在的竞争力提供了一个示范性平台。 3中国茶叶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频繁遭受到了日本等国家贸易壁垒的原因不仅仅来自于日本国内茶叶产业为弱势产业的扶持和国民对茶叶消费需求较高等各方面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国际上各个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我国出口的茶叶在质量上和安全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总而言之,中国茶叶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3.1国际因素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经过分析可知我国茶叶遭遇一系列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科技进步导致对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以及质量要求大幅度提高。标准化方面的要求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检疫等要求日益高度化和标准化,科学技术进步一方面在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和提高了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药残留量问题。因此,导致各种检验检疫的种类、项目成倍增加,各种检疫标准不断修改。科技发达的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定一系列苛刻的标准,为自己国家的农产品建立一道隐形的保护机制。 第二,各国政府对国民健康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各国政府尤其是日本等国家对国民健康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众多民众和媒体等各个方面的特别关注,报刊、电视等对人民的安全健康问题加以大肆渲染,发达国家的政府迫于压力和社会安全的考虑开始对进出口的农产品制订了国际上通用的或者比较适用于本国的安全技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2国内自身因素 第一,出口的茶叶技术含量低、安全性差。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往往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性。欧洲和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两大主要市场,但这两个市场对茶叶中所残留农药的检测和管理也是最为严格的,甚至细化到农药成分及茶叶理化因子,茶叶中农药的残留指标也逐年修改。但是茶叶的种植离不开农药,因此,如何去除茶叶成品中残留的农药,使茶叶安全标准达到国际标准一直是我国众多茶业企业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难题。 第二,我国检测标准、检测体系混乱,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巨大。以我国农药残留新标准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标准为例,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中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的规定呈现少、旧、低的特征。如,日本根据“肯定列表制度”规定制订了110种农药的限量标准以及15398条限量标准等。 4关于中国茶叶出口日本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探讨 我国针对不断增加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步意识到必须对我国出口的产品等国际贸易相关对策实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完善法律预警机制 面对技术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该要发挥立法指引、信息收集和咨询、信息通报三个方面去完善法律预警机制。西方国家很早就建立了该类预警机制,事实证明该机制对其国际贸易起到了提前防范和积极应对的作用。我国政府首先要在立法上做到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由于政府能够及时地掌握各方面信息的流通,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有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定期向国内相关企业进行披露。 4.2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在WTO的框架下,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积极实施国际上通用的相关标准,如ISO9001、ISO14000标志等,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其次,加大企业的技术与标准化法制意识,以适应国际上对相关产品的特殊要求。最后是重视技术方面的立法工作。一方面可以结合国际上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合理性要求,加强技术立法。

  文章围绕茶叶稀土含量对植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影响为中心,分四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茶叶稀土含量对植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影响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稀土元素在形式上和重金属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随着稀土元素大量在内累计会导致的肾、肝、肺以及脑等诸多组织中毒,此外稀土元素的中毒还会导致自身DNA受到损失,进而还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是一种毒性较大的物质。国家在食品中稀土元素的限量标准方面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国际上以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稀土元素检查和服用标准,在该方面还需要我国继续持续深入的研究。

  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分析显示,在茶叶中存在的稀土元素来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种植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很高,进而在茶叶生长过程中以及后期加工制作中导致茶叶中稀土元素含量过高;其二是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茶肥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过高,这主要表现在很多茶商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为了促使茶叶快速生长,长期使用各种含有稀土元素的肥料,特别是采用茶叶喷肥的施肥方式,更是会导致茶叶中稀土元素大量富集。

  外源稀土及土壤稀土元素与茶叶稀土元素含量。在茶叶的不同种植区,不同母岩下发育出的土壤在稀土元素含量上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红色土壤为例,其主要是以花岗岩为母岩,因此其中含有的稀土元素最高,然而由玄武岩发育出的红色土壤在稀土元素的含量上就较低。就本章所研究的南方地区而言,因为土壤多为酸性导致茶叶在生长过程中会大量吸收稀土元素,再加之后期含有稀土元素的茶肥使用,更会导致茶叶中的稀土元素超标。稀土元素的土壤效应及累积性。因为稀土元素的化学活跃性过低导致其在土壤中并不会消解,只会在存在形态上有一定的转变,因此茶叶在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中生长时就会大量的吸收稀土元素。并且随着茶叶种植年限的增加在施肥上方面也会导致土壤的稀土元素不断累积,进一步导致茶叶的稀土元素年年升高。稀土元素叶面肥喷施和茶叶稀土元素的富集及高吸收。很多茶叶种植户为了提升茶叶的生长速度在施肥的方式上,很多选择叶面喷施的施肥方式,而此施肥方式茶叶叶面对肥料中稀土元素的吸收程度较之根部施肥的方式要高出近百倍。叶面喷施的方式从茶叶角度观察会对茶叶造成一定的质量影响,同时也会导致茶叶的稀土元素含量暴增。

  首先需要茶农在茶叶种植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茶叶种植方式,遵守国家在茶叶种植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实现对稀土元素的控制;其次面对茶叶使用肥料中高稀土元素的问题,需要从种植户、中间商以及零售商多方面拒绝含稀土元素的茶肥;再者面对已上市产品需及时召回;最后也要加强种植的风险评估、深度调查茶肥使用情况,保障茶叶种植区其自身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的植物性食品之一,然后近年来在茶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却越来越高,长期服用对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究其根本,目前茶叶中稀土元素含量过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在种植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很高,进而在茶叶的生长过程中以及后期的加工制作中导致茶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过高;其二是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茶肥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过高,导致茶叶中稀土元素含量过高。面对目前高稀土元素含量的茶叶已经流通于市场的问题,可以从贯彻以人为本的茶叶种植方式、拒绝含稀有元素的茶肥、已上市产品需及时召回、加强种植的风险评估、深度调查茶肥使用情况几条途径解决存在的问题。

  [1]林锻炼.福建乌龙茶茶园土壤与茶叶中稀土含量及其相关性[J].中国茶叶,2011,20(10):22-24.

  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完全融入现代民众生活之中,人们对茶饮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给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与国内外市场从事经济活动更加频繁,生产和经营业务的不断拓展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法律风险,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正确把握市场经营发展机遇,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成为茶叶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

  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但是,对目前我国的市场情况而言,茶叶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的茶叶企业都是自立门户,经营各种产地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各色茶叶品种,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几乎没有大型企业和知名的茶叶品牌进行茶叶经济活动,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模式虽然灵活多样,但是,存在发展的弊端,生产销售规模小,经济贸易体制进展缓慢,企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停留在小商品经济时代,法律责任意识淡薄,难以在市场经济中做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面临重大的经济活动,对相关的法律了解不足,难以客观看待其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风险,阻碍了企业相关的经济工作的开展。

  中国加快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企业市场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甚至售后环节,都有可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但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茶叶企业在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偏弱,缺乏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进而使得法律责任的意识更加薄弱,久而久之,形成经济活动和法律保障脱节的恶性循环。中小企业的经营手段比较单一,往往以物美价廉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通过销量的增长来实现效益的提高,盈利空间较小,管理者不愿意消耗精力和资金加大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培养和提高,使得企业整体的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欠缺。

  茶叶企业在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会遇到兼并重组、进出口贸易、上市等重大的经济行为,管理者对法律责任意识的漠视态度,使得在遇到这些重大的经济活动时,难以对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问题做到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福州茶叶,在经济运营时,难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风险,容易在经济行为中遇到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较大程度的发展。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者缺少法律责任意识,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由于缺少法律意识,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收益是资金链的主要来源,是关乎企业命运的关键。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在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护,使企业受到经济损失。缺乏对企业整体的法制观念建设,使得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无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约束自身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茶叶企业管理者加律责任意识观念,可以在企业创业起步的初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企业渡过艰难的起步阶段,慢慢走上正常生产经营的轨道,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来避免恶性竞争,不正当经营手段,使企业在产业转型等经营项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的立足和发展。另外,如今信息爆炸已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任何的违法行为都会在万众的瞩目之下无处遁形,人们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到的信息迅速快捷,一旦企业发生不法行为或者违犯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中国茶叶企业在如今的市场格局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何其艰难,如果因为法律理念的缺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法律纠纷,使企业形象受损,是多么得不偿失。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在进行企业上市等经济行为时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形象更是重要的基础工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对于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茶叶企业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以身作则,弘扬法律责任意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使企业整体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下,守法经营,建立文明守法的企业文化,将遵守法律作为企业进行经济行为的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略法律的权威性和平等性,任何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企业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加强企业的法治建设,使遵守法律、维律、运用法律的法律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的土壤中。

  目前很多的茶叶企业都是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对法律人才求贤若渴,在没有法律问题时,却对法律无人问津。企业应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入法治管理的理念,引入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人才从事茶叶企业的法律顾问职务,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及时给予相关的指导,提高法律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企业管理工作都要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使法律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在茶叶企业中,建立法律监督的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识别和规避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麻烦,使法制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的生活现状,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企业的茶叶品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茶叶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种茶环节的化学药剂的使用,制茶的工艺、售茶的保障都要用法律责任来约束茶企的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从法律责任的角度和道德观念的角度,守法经营,避免欺骗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使得企业在消费市场能有长久的立足之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结论法律不仅是茶叶企业生存发展的约束,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茶叶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组成成员,就要坚守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出发,加强法律责任意识,通过整体法律意识的提升,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规避法律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影响企业的形象和长远发展,通过企业法律责任意识的提高,来增加企业在未来经济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

  随后,记者王逸群还在《今年我省春茶或降价一两成》文章中继续分析:除了市场不景气,库存量大也是导致今年春茶降价的主要原因。“六安个别进货商手里去年囤的瓜片今年都卖不完,怎么会再收新茶?”更令很多茶农茶商不安的是,文章提到:“不仅春茶价格下跌,近年来被茶企炒得火热的电商销售模式也开始降温。”

  当然除了大形势之外,还有不少原因值得安徽茶叶界关注。2013年9月底,远卓品牌策划公司一行和中国茶叶学会江用文理事长交流过程中,就着重谈到过安徽茶叶没有做强的原因。现结合经济环境的变化,从三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第一,安徽茶商的自满意识阻碍了产业创新,尽管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品牌,中国十大名茶安徽占了四个,但是徽茶的市场创新和开拓显然不足。但是,有些茶叶企业在另一方面却劲头十足,具体表现则是很会争取政府支持,能够从政府那里拿到不少补贴和荣誉。但是,这些政府支持的茶叶品牌,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怎么样?这个你可以想象。

  于是,当环境改变的时候,例如,之前我们追求的是市长省长喜欢喝,不会去重点关注老百姓喝什么茶,现在必须把重点放在老百姓身上。于是,很多这样的企业不适应了,不知道怎么办了,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不久前我听说一家很风光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想起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好像是“风光的背后不是肮脏就是沧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这样,虽不能说百分百对,但至少能说明一定的道理。大家都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出处。

  当然,安徽茶叶界也有不少结合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案例。例如,今年3月7日,九华山老茶人章启虎先生通过点茶成金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呼吁要尽早保护和利用九华山附近的“佛茶古道”,随后发起成立“佛茶古道”保护基金。“佛茶古道”,即历史悠久的九华山古道,不仅是古人登山之路,也是茶叶运输之路。保护乃至修复“佛茶古道”,对提升九华佛茶品牌、促进佛茶文化传播、完善徽茶文化乃至丰富中国茶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安徽茶叶界需要开放自己的心态,要有走出去的想法。一旦出去之后,就会打开视野,走出坐井观天般的孤芳自赏。很显然,除了安徽的茶叶好,省市也有很多好茶,只不过出名的时间有早有迟,安徽茶商不能只是认为自己的茶叶很好。甚至在茶叶品种方面,安徽也要有开放的心态,例如,据江用文先生介绍,安徽茶叶的良种率需要提高,这就需要借助现代的科技,提高加工技术,让良种也成为茶叶品质的保障。

  的确如此,就像红茶一哄而上的时候,很多不适合做红茶的茶区,也开始盲目上马红茶。这种做法不仅没法提供市场竞争力,反而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错失一些本该抓住的机会。拿浙江为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湖龙井,但是,市场上哪家的西湖龙井最令人放心?外行人不知道,内行人觉得这是个笑话,是个伪命题。谢付亮曾经深度走访浙江茶叶市场,多个行业内比较出名的茶叶品牌店铺负责人告诉我,其附件在销售的西湖龙井,大部分是假的。既然如此,消费者又该相信谁呢?

  第三,安徽茶叶的规模小,很容易跟风,没有独立思考,市场竞争力自然就弱。政府可以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但是光靠政府很难培育出竞争力强的茶叶品牌。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变,小规模企业或者说小微品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的差异、气候的差异乃至品种的差异,都会变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优势。若是在站在合适的高度和角度,持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尽力整合一些难以复制的历史文化元素,辅以以一当十的核链公关传播策略,则必然能够以超低成本的投入,快速推动茶叶界的小微品牌快速做强。

  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叶。广州是普洱茶重要消费地,也是普洱茶最大的集散中心和贸易场所。茶叶中稀土残留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稀土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后被吸收,进而影响消费者健康。为掌握广州市售普洱茶稀土元素残留现状,了解不同工艺、形态、年份等因素下普洱茶稀土元素残留差异,本研究于2013—2015年对广州市售普洱茶样品稀土元素残留情况开展了系统性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福州茶叶。

  采集超市、批发市场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零售店、餐饮单位、网店五类场所的普洱茶样品,包括不同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形态(饼茶、散茶、沱茶、砖茶)、不同年份的普洱茶样品。

  以顾客购买方式在广州市8个辖区采集418份普洱茶样品。其中超市采集58份,批发市场采集156份,零售店采集88份,餐饮单位采集61份,网店采集55份。

  使用Agilent7700Seri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依据GB500994-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 ̄MS)对普洱茶进行稀土元素(以总氧化物计)检测。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为样品溶液,样品溶液经雾化、蒸发、解离、原子化和离子化等一系列过程,最后通过测量质谱的信号强度来测定试样溶液的元素浓度,进行换算后获得稀土总氧化物检测结果。

  检验方法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样品测定时附带测定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应在允许值范围内,要求实验室人员达到检测成分的加标回收率在80%~120%之间后再开始检验。每一个检测样品均需进行平行测定,平行测定结果应满足分析方法的误差要求,报告检测结果平均值,所有超标样品均需复测。

  通过MicrosoftExcel表汇总数据,采用SPSSDataDocument建立分析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判断不同类别、形态、年份样品之间稀土元素残留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在分析普洱茶样品稀土残留值的分布特征时,根据监测结果将稀土元素残留范围划分为≤10、10~20、30~40、40~50、50~100mg/kg共6个区间进行描述。

  对418份样品进行监测,超标169份,超标率为4043%,检测结果范围033~670mg/kg,中位数为175mg/kg,均值为195mg/kg,P95为374mg/kg。不同类别、形态、采样场所、年份的普洱茶样品稀土元素残留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熟茶样品中稀土元素超标率高于生茶饼茶的超标率最低餐饮单位来源样品超标率高于超市来源样品年份5年的样品超标率较低。

  本研究对广州市418份普洱茶样品监测结果表明,广州市售普洱茶稀土残留情况比较严重,稀土元素超标率达到4043%。有研究显示,稀土元素吸收进入后经血液循环途径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并在脑中具有明显的蓄积性,一定剂量下可诱发神经毒性效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干扰神经内分泌功能。自然人群通过食物链长时间暴露于低剂量稀土下可干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与智商形成,对血压、脉搏、神经反射、血细胞、血钙、血糖等产生不良影响[7-8]。因此,对茶叶中稀土元素残留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造成普洱茶稀土元素残留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1)茶树对土壤中稀土元素具有强富集性。普洱茶传统产区云南省属于稀土矿区,土壤中稀土本底含量较高,加上茶树的强富集属性,导致普洱茶叶中稀土含量普遍较高。

  (2)稀土微肥与农药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汪东风等研究发现,稀土可以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增强茶树抗性。由于稀土的增产助长效应,部分茶农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在茶叶生长过程超量使用稀土化肥与农药。骆和东等研究后认为,在茶树生长过程中使用稀土微肥,是茶叶中稀土残留主要来源之一。

  (3)茶叶稀土元素检测方法变更。2012年实施的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精度进一步提升,检测标的总稀土氧化物所包含的稀土元素增加至16个(旧版检测方法仅包含5个),导致检测结果和超标率均升高。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使普洱茶种植区域范围内土壤中稀土含量人为增加,导致茶树通过根系富集的稀土含量也相应增加。广州市售普洱茶稀土元素残留在熟茶、砖茶和餐饮单位来源茶中较严重,相关部门可据此确定监管重点方向。稀土元素在茶叶中残留多少与叶片位置呈良好的线性相关,茶树新梢中芽部的稀土含量最低,根茎和老叶稀土含量均高于芽部。生

  茶对原料要求较高,以茶尖嫩芽为主,而熟茶的原料以根茎老叶为主,导致生熟普洱茶稀土元素残留存在差异。不同冲泡方式下普洱茶稀土元素浸出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普洱茶冲泡过程中析出比例介于573%~701%之间,结合膳食调查、茶叶消费、不同食品稀土摄入贡献率、ADI值等数据进行初步评估,广州市居民人群经普洱茶摄入稀土元素风险较低。

  [1]骆和东,王文伟,王婷婷,等.我国茶叶中稀土元素残留现状及限量标准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26(5):481-4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009.94-2012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6]范广勤,郑辉烈,刘勇,等.稀土暴露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283-1284.

  [8]袁兆康,刘勇,俞慧强,等.血稀土负荷水平与居民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133-135.

  [9]郭俊明,杜瑛.植物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某些影响因素(续完)[J].四川稀土,1996,(1):10-12.

  [10]汪东风,邵学广,王常红,等.稀土对茶园增产及品质影响的风险[J].作物学报,2000,4:455-461.

  安溪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大县,产茶历史长达1000多年。作为支柱产业,茶产业在安溪县经济发展、就业拉动、新农村建设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安溪人而言,茶业不仅是民生产业,更是富民产业。

  多年来,安溪县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县政府成立茶叶生产产业办公室,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宣传造势、技术推广和培训等,乡镇相应成立茶叶管理站。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广告宣传安溪铁观音品牌。2011年投资5亿元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协作创办“安溪茶学院”,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县政府牵头,每年10月举行安溪国际茶叶博览会,为国内外茶叶客商提供面对面的沟通交易平台。在茶农和县乡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安溪县茶产业持续发展。目前,安溪以全国1/50的茶园面积,生产着全国1/25的茶叶,创造上百亿涉茶总产值,占全国1/20。全县茶业受益人口8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其中来自茶叶的收入占56%。全县由茶而兴的二、三产业项目总投资接近200亿元。

  安溪人经过多年耕耘,开始向省外乃至国外扩张,做大安溪铁观音市场份额。有形市场方面,向多茶类、多元化经营进军。2012年10月,中国茶博汇开业,占地面积1600亩,总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集“全国茶业交易市场、会展中心、检测中心、仓储物流、研发培训、旅游休闲、科技文化、办公居住”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业态最全面的“一站式茶业(国际)交易中心”和茶业市场,也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无形市场方面,安溪人积极拓展茶叶网商。2012年10月,总投资近1000万元的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揭牌运营,作为全国首个茶行业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茶多网为5000多家实体店以及茶叶网商提供开放、公平、优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安溪县茶产业电子商务发展走向成熟。

  安溪茶产业迅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旅游产业、工贸易、包装运输等发展,形成茶叶、茶叶机械、茶叶食品、包装等相关产业集群,茶产业链开始形成。

  安溪人不仅把茶叶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营销,更是深入发掘铁观音茶文化内涵,着力发展茶文化。2012年6月,安溪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设安溪茶学院,一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溪茶学院作为茶业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还肩负推广茶品牌与拓展茶文化产业之重任,目标是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茶文化示范区、茶品牌培育和孵化基地。当年8月,安溪茶学院招取首届本、专科新生各200名。2013年,首批401名大学生已正式入校,将从根本上解决安溪茶产业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安溪茶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生产规模、生态环境和产品技术含量、国际市场拓展等问题的困扰,亟待产业转型升级。

  安溪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很多,但一家一户式的生产仍然占主导地位,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需求与茶叶生产者普遍低素质的矛盾突出。据统计,安溪95%以上的茶园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使得茶农们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预测把握市场行情,多数情况下凭经验盲目生产茶叶,茶叶质量难以统一,经济效益波动较大,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给茶叶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带来诸多制约因素。

  除了“八马”、“安溪铁观音”等大型龙头企业以外,绝大部分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完全靠收购毛茶加工,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茶叶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尚未形成,茶园生产难于统一规划,茶农茶叶加工难以统一管理,不利于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影响安溪茶产业的整体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茶园种植绿肥;因地制宜退茶还林、退茶还粮、退茶还果;提倡“草生栽培法”,加强茶园山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发挥两家部级茶叶检测机构作用,加大检测力,按照农业规范要求进行茶叶种植与加工,提高茶叶制优率,确保质量卫生达标。

  制定和实施品牌梯队培育战略规划,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QS、有机茶、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发挥县茶叶协会以及县内外茶叶协会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开展商标品牌无形资产评估,引导茶企以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质押获得、作价出资或投资入股办理茶企登记;

  开发现代茶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重点推进产学研结合,围绕茶叶食品饮料以及茶叶药用、保健功能等科目,利用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技术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发展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发展茶叶机械制造业,加强茶叶机械科技研发,鼓励茶业机械企业改造升级,引进茶叶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茶叶包装业,加强包装物设计、装潢、材料、造型等研究,促进茶叶包装印刷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和精细化发展增加茶产业经济效益福州茶叶。

  鼓励金融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支持茶产业发展。当前,茶产业资金紧张、金融信贷支持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茶产业投入的高风险、低收益,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投入,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太窄,不能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市场缺失。县政府可制定茶产业金融实行贴息、信贷担保等政策,降低金融机构投资茶产业的风险和成本,引导金融资金投资茶产业。但政府的财政扶持毕竟有限,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更多的是需要来自社会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茶叶基地建设,同时,发挥小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作用,以互助互帮互保的形式为茶农提供借贷服务。

  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围绕茶园建设及生产加工,创新经营体制,推进土地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流转、集中,提高茶叶专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茶园。

  湖南是全国的重点产茶省之一,茶叶生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有“江南茶乡”的美称。现就湖南茶叶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是历史悠久。“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于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这是湘茶悠悠历史的真实写照,可以追溯到远古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解毒之茶,就出自湖南的野生茶。唐朝茶圣陆羽《茶经》卷八关于茶叶产地,湘茶产地就列有茶陵、辰州、溆浦、衡州、岳州等,称其“山多茶树”,证明湘茶种植在中唐以前就非常兴盛。明《本草纲目》载:“楚之茶有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章、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黔阳之都濡”。六年(1917年)九月,湖南省政府设立茶叶讲习所于小吴门外,并拨给公山为种茶之用。十七年(1928年)冬,政府将茶叶讲习所改为茶叶实验场,后又在长沙县高桥设立分场,开始采用机械制茶,高桥成为湖南茶叶的集散地,有茶庄48家。1942年《湖南之茶》载:湖南75县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有64县产茶,1936年,有茶园10万公顷,产茶4万吨。

  二是规模初具。茶叶是湖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新中国成立后,湖南茶叶空前繁荣.九十年代之后,慢慢退居省份之后。2001年,湖南省政府正确分析了茶叶发展趋势,将茶叶确定为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质量兴茶、科技兴茶,再造湖南茶叶新优势”的方针,制定了”一二三四”的发展战略.通过努力,并于2004年实现了五年目标。2004年湖南茶叶产出量为6.66万吨,占全国产茶总量的7.98%。位居全国第六。

  三是生态独特。湖南属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相对湿度多在80%左右;土壤肥沃。在土壤成土母岩中,花岗岩、变质岩、沉积砂页岩占41%,微酸性,无机养分丰富,自然肥力较高,适宜茶树生长福州茶叶。湖南的主要茶区地处北纬25°~30°,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70%左右,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常年云雾缭绕,降水量丰富.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南岳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资兴东江水库区等等,茶叶品质优异,是优质绿茶和有机茶主产区和出口茶基地。目前,湖南有6.67万公顷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0.33万公顷获绿色食品认证,0.17万公顷获有机茶认证,认证单位20余个;出口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管理的种植基地26个,面积2700多公顷。

  四是技术先进。湖南茶叶加工技术由来已久,从唐代朗州(常德)西山茶叶加工“炒青法”到明代安化“千两茶”的研制成功,从多种茶类的加工制作到湖南农业大学“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湖南茶叶加工技术始终走在中国茶叶科研的先进行列。制茶机械也经过多次的更新换代,加工设备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现有名茶、绿茶、红茶等加工设备100多种。除部分特种茶外,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其中揉捻机的程控加压和烘干机的微机控制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湖南农业大学施兆鹏教授、刘仲华教授等自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研制速溶茶获得成功,并在长沙茶厂建立速溶茶生产车间。2003年,“茶叶提取物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获省科技进步奖。湖南茶叶深加工技术迈进了一个历史高度。并且,湖南茶叶加工机械正在朝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五是名茶荟萃。湖南古今名茶荟萃,传统及创新名优茶有100多种,现代名茶包括绿茶、红茶、花茶、黑等茶类。近十多年来,名优茶产销两旺。(见下表)湘茶出口具有生态、茶类、品质等优势,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九五”期间,湘茶出口4095批,82044.535吨,创汇8600万美元;”十五”期间,出口7955批,89199吨,创汇11427万美元,分别增长94.3%、8.7%和32.9%。

  一是茶叶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湖南大部分茶园是在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因当时条件限制,茶园区域分布不合理,基础设施差。同时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耕作、栽培到采摘、加工,绝大部分茶农是由手工完成的。因而该省茶园平均单产40㎏/667㎡,和全国平均水平40.5㎏/667㎡相差不多,但和世界及其他国家相比,相距甚远。世纪茶园平均单产为66.7㎏/667㎡;日本为115㎏/667㎡;印度为99.9㎏/667㎡。另外,该省茶产品特色产品比重过少,低质问题产品多,绿色产品少。产品质量低劣导致价格低廉,茶农增产不增收。

  二是茶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不强。2001年湖南农业产业化率20.5%,虽然到2004年递增了5个百分点,但只拥有24个部级龙头企业,仅占全国4.8%,而这其中茶叶企业龙头寥寥无几。据报道,全国茶叶年内销售在1亿元以上的公司只有三家:京华(1.6亿)、猴王(1.6亿)、宁红(1.4亿),合计4.6亿元,占全国茶叶产值的5.4%,而94.6%的产值分散在一些中小型茶场和经营企业,多数年平均值只有数百万元以下。湖南除长沙茶厂年产值1亿元以上,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三是茶叶生产科技水平落后,茶叶综合开发待提高。湖南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影响茶叶科技创新和普及。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在茶区推广;另外,良种繁育与推广速度跟不上茶叶发展需要,缺少科学规划论证;再次,机制名优茶的产量和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可见,茶叶的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茶叶的综合开发明显滞后。

  四是茶叶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建立健全,茶叶行业协会建设丞待加强。我们以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准,借鉴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有关部门资料,湖南种植业(含茶叶)竞争力指数31.7,在中部及沿海11省中排名第六,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四。湖南种植业(含茶叶)竞争力水平偏低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总规模优势明显,但组织程度很低。湖南种植业产值规模在周边省份中居二位,在全国31省市排前10位。2004年黄山毛峰茶叶价格表,湖南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7%,但种植业生产基本处于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湖南茶叶各协会尚处起步阶段,农民参与程度低。众所周知,浙江省作为全国产茶大省,茶叶合作社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湖南亦是全国产茶大省,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但在茶叶合作社建设方面与该省作为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远远滞后于茶叶产业发展的进程。湖南省茶叶协会成立于2005年,挂靠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湖南省共有14个地区(州),而茶叶地市(州)协会只有岳阳、怀化、张家界、湘潭、益阳市茶叶协会,其数量屈指可数。湖南省共有122个县级市(34 个市辖区 ,16 个县级市, 65个 县 ,7 个自治县 ),而茶叶县(市)协会只有百里茶廊、石门、桃源、古丈、沅陵、安化、衡山、桃江县8个茶叶协会。并且,在这些茶叶协会中,茶叶企业和茶农的参与度都不高。

  为了提高湖南省的茶叶生产竞争力,笔者认为应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主要措施如下:一是茶园发展要由平原丘岗地逐渐向山地转移。山区生态条件更适宜于茶树生长,且茶叶品质好;二是要大力推广良种,注重引进省外乃至境外适合于湖南的茶树良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品种茶园进行更新改造;三是大力调减经济效益低的低档茶生产;四是要大力开发茶叶深加工和茶制品,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针对国际社会的茶叶需求,应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提高茶叶卫生质量。茶叶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广普及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技术,开发走俏于国际市场的有机茶产品。

  在国际茶产品市场,湖南茶产品竞争力唯一的优势是“低成本”;在国内茶产品市场,湖南茶产品的唯一优势是总规模。问题在于,湖南茶产品的大规模是在茶农一家一户小生产累积的总数,而不是规模化大生产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这种规模优势是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廉价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随着以后湖南工业化加速,这种“劳动力型低成本”优势会逐渐减弱。长期的成本优势必须建立在集约化生产的规模效益上。虽然价格要素不可缺少,但占领市场并获得可观利润的关键要素不是价格,而是建立在质量和诚信之上的品牌。湖南有130多个名茶,其中最最著名的有产自岳阳市君山岛的君山银针、长沙县的高桥银峰、古丈县古丈毛尖、长沙县的金井毛尖、湘阴县的兰岭绿之剑、石门县的东山秀峰、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石门县的石门银峰、安化县的安化银针、桃源县的野针王被称为湖南十大名茶。湖南名茶的盲目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名茶一味追求嫩度,品质没有特色;有名无茶,个别名茶场悄然倒闭消失;没有强大经济支撑,得不到强劲发展等。因此湖南今后发展名茶的思路就必须要有几个资本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头统领,采取统一标化、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等措施进行新一联合。

  建立完善以茶叶产业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联合与协作,建立紧密的茶叶科研实体,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依靠科技兴茶,抓好技术措施的实施,当前应着力抓好推广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化采茶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以及名优茶冷藏保鲜技术的实施。

  目前,湖南茶叶生产主体分散,信息闭塞,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茶叶经营规模小,产品数量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低,不能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流通主体。这样分散的单家独户的小生产经营体如果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常常会使茶农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处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而茶叶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收集、分析、传递市场信息,根据价格信号来安排茶农生产,可以减少分散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市场风险;以集体的力量提高茶农在市场目标市场分析怎么写、政府、消费者面前的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茶农利益自我保护机制。

  为此,应进一步加强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强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争取政府扶持,发挥纽带作用。目前湖南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尚处初始阶段,需要政府介入,加大扶持;二是开展多项业务,发挥服务作用。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为茶农服务,开展茶叶生产资料订购业务,组织筛选厂家,建立农技中心,向茶农提供市场信息,为茶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三是提高茶农素质,发挥教育与示范作用。

  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必须为茶农素质的提高而努力,加强对茶农的教育培训,进行实地示范,促进茶叶科技转化,为普及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而努力;四是立足茶农利益,发挥保护与合作作用。作为弱势群体代表,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必须为减轻茶农负担,保护茶农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同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还要开展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茶叶产业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茶叶的经济环境分析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