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专业《茶馆》书籍图片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之后,老舍萌生写一部剧本歌颂社会主义的想法,1956年8月完成了初稿《一家代表》,其中第一幕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

茶馆文化专业《茶馆》书籍图片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之后,老舍萌生写一部剧本歌颂社会主义的想法,1956年8月完成了初稿《一家代表》,其中第一幕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

  该剧联合导演夏淳后来回忆,老舍写完就来到北京人艺朗读,大家都觉得第一幕写得最精彩,于是建议索性就写一个茶馆的变迁。不久,《茶馆》剧本出炉。

  1958年3月29日,焦菊隐《茶馆》书籍图片、夏淳联合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首演,引起轰动。时任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对老舍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演出中,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把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和中国戏曲艺术相融合,为中国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进而形成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茶馆》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茶馆》是老舍和北京人艺的镇家宝,也是话剧观众的必修课。没看过《茶馆》,感觉观剧的生涯都不完整。”吕霄蕾说。

  作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曾多年被安排在春节后上演。北京人艺原副院长崔宁曾说,对演出市场而言,这本是淡季,但《茶馆》总可以让淡季不淡。近年来,《茶馆》无论在什么时间上演,都是一票难求。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认为,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观众本位意识,是《茶馆》观众缘的重要原因:作品虽然立意深远,表达了对历史与人关系的思考,却也不乏故事性和传奇味,对话俏皮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适合普通观众欣赏。

  作为剧中秦二爷的第二代饰演者,冯远征说,《茶馆》随着时间推移也能折射当下的生活,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就是作品的经典性。

  1992年7月16日是《茶馆》首版的最后一场演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茶馆文化专业、童超、黄宗洛、林连昆、牛星丽等陪同该剧几十年的演员,从此成为“传说”。

  7年后的秋天,林兆华导演的新版《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却因其表现性舞台布景、自然化表演风格等因素引发争议;到2005年夏,北京人艺恢复了焦菊隐版《茶馆》,林兆华任“复排艺术指导”。然而,林兆华的实验引发了戏剧界的思考。作为经典作品,《茶馆》应有不同版本,应得到不同导演的不同演绎,已成基本共识。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说,面对经典剧作,改编者不应只是标新立异,而是需要与作品内容契合,与作者血脉相通,表达合情合理《茶馆》书籍图片。“一些世界级大导演,常隔一段时间就用不同方法重排一遍自己的代表作茶馆文化专业,展现了永不放弃成长和探索的创作态度,也成为令他们艺术之树常青的秘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茶馆的背景年代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